奔流新闻3小时前
黄河远上·文脉流长丨曹元勇:一场跨越山水的溯源之旅
曹元勇(著名翻译家、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上海分社社长、KEY-可以文化创始人)
离开家乡,我走过许多地方,仿佛总在梦游。但唯有来到西北,那片苍茫的大漠与荒凉——我才感觉真正醒来,回到了精神的故乡。我的血脉,似乎就归属于这里。西北,是我灵魂的归处。
然而,在更深的认知里,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故乡,在黄河的上游。
这情感源于何处?或许要回到童年。我生在古中山国,也就是现在的灵寿县,太行山区里的小村庄。村前有条慈河。传说大禹曾在那雷治水,甚至长眠在那里。后来才知,大禹的足迹更广布黄河上游的洮河、大夏河一带。
记忆深刻的是1997年前后,我第一次亲近黄河,在郑州邙山黄河游览区。夏夜,我与友人脱掉凉鞋,把脚伸进黄河水里,感受细沙轻抚脚面。那水是黄的,从此,我渴望溯源而上,寻找那抹如蓝宝石般黄河清澈的蓝。
我们深知,黄河文明的源头不在黄土高原,而在更上游,从天水到临夏,甚至更远。华夏民族的根系,或许就深扎于此。我曾读《羌在汉藏之间》这本书,意识到羌人可能是我们更早的祖先。华夏、汉等称谓,是文明与文字成熟后的记载。真正的源头,或许就在这片土地。此行,我不断追问:那蓝色的黄河在何方?
一路行来,我看见了洮河,望见了大夏河,更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深受震撼。面对千万年前青藏高原上那些巨兽的化石——巨犀、古象,它们曾如伊甸园中的生灵般在此繁衍生息,我不禁思索:它们从何而来?经历了何等漫长的世纪?与之相比,孔子感叹的“逝者如斯夫”都显得短暂,我们的一生更是渺小如尘埃。站在松鸣岩、耳子屲梁上,遥想远古乐园,深感时间如电,更觉要珍惜当下。
这里,黄河上游、河西走廊,不仅是西北,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故乡。上天赐予了我们这片宝地。行走在耳子屲梁,满眼是柔和起伏的、如碧绿地毯般的山丘,仿佛漫步在绿色的海洋。这让我想起洛尔迦的诗:“绿啊绿,我多么爱你这绿色/绿的风,绿的树枝/船在海上,马在山中。”这里的人,无论游客还是当地“浪山”的乡亲,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我在其他城市难见的满足与幸福。听“花儿”歌手吟唱,曲调中纵有故事,深处亦是满足。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基础建设带来了便利,更应珍视这片土地赋予我们的安宁与丰饶。
在临夏八坊十三巷漫步,看到不同民族的男女老少共享周末的快乐,那份纯粹的欢愉是共通的。在这人间福地,万民同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毫无差别。唯一的遗憾,是未能坐下来喝碗茶,与当地人聊聊家常。
今天(8月10日),终于抵达刘家峡,见到了梦想中蓝色的黄河!坐在水边,望着这片山水,我仿佛瞬间回到了童年故乡的慈河畔。那里后来修建了横山岭水库,也曾见证过革命先烈的热血。眼前的景象如此熟悉,仿佛时光重叠——我又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文丨据曹元勇在全国著名作家临夏行“黄河文化漫谈”发言整理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蔡端
文字整理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梁秋燕
蔡端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
王夏菁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