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1小时前
【践行“两山”理念 谱写陇原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绿水青山展新颜——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巡礼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夏末秋初,陇东黄土高原,梯田如画,淤地坝蓄水固土;河西祁连山,雪峰巍峨,云杉如海,岩羊跃动;腾格里沙漠南缘,梭梭成林,锁住黄沙……从陇东大塬到河西走廊,从子午岭到八步沙,陇原大地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崛起之路。
通渭县华家岭镇层层梯田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赛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四梁八柱”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我省加强统筹,推动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十四五”以来,我省制定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甘肃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甘肃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甘肃省噪声污染防治若干规定》等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立法。
在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落实上,我省出台《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出台《甘肃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实施细则》,推动构建省级清单、重点区域(流域)清单、市(州)级清单、环境管控单元清单四级清单管控体系,实行差异化保护、精准化管理,实现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关口前移。截至目前,全省划定952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我省按照“陆河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总体要求,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初步建立起覆盖气、水、土、声、生态、辐射等要素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常态化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推进“绿盾”行动发现问题整改,省级自查发现的1845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99.62%。3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效评估优良29个。
2023年2月,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意见》,指导市县有序开展黄河干支流、长江支流、省内其他河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积极推进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落实。截至2024年底,省际流域生态补偿方面,先后与宁夏、四川、青海等省区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在黄河干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完成了全覆盖。省域内共有8个市州、24个县区在流域上下游签订了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累计下达奖补资金5亿元。
同时,我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上万余名,实现全省河湖管护全覆盖。建立林长制,明确各级林长责任,确保森林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有序推进。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两当县金洞乡新潮村位于该县东北部,在当地实施的水源地项目中,由于取水口上移,保护面积随之上移出现了一定的面源污染。为改善这一情况,生态环境部门立即行动,对在二级保护区内的新潮村栗子坪组实施了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环境整治等工程。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解决了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新潮村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以饮水安全、污水垃圾处理、农村改厕、农村道路、村屯绿化、农村风貌改造等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如今,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观,村民生活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两当县云屏镇风景如画。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晓
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措施,压实责任,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响蓝天保卫战。出台《甘肃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实施48个钢铁、95个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完成108台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全省农村地区散煤治理35万余户。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出台《甘肃省噪声污染防治若干规定》,建成覆盖全省的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打赢碧水保卫战。开展劣Ⅴ类水体歼灭战、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提升专项行动、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保卫战等,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和水环境质量管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18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现“长治久清”。2024年3地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30名行列。
——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15%。建成省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推动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分级防治。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将15种新污染物纳入管理清单。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创建“无废细胞”559个。实现危险废物“产废—转移—处置利用”全过程数智化监管。
目前,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提前两年完成消除劣Ⅴ类水体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以优良的生态环境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聚焦重点领域推进系统治理
我省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祁连山生态修复、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季夏时节,从甘南草原到临夏河谷,再到金城兰州、铜城白银,黄河犹如一条蜿蜒的玉带串联起沿岸的生机。清澈的水面上,成群的水鸟嬉戏追逐;丰茂的湿地中,芦苇随风摇曳,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行走在黄河岸边,既能触摸到古老的黄河文明印记,又能感受到新时代的发展脉搏,传统与新生在这里和谐交融。
黄河兰州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甘肃居黄河上游,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突出的生态功能,赋予了甘肃守护黄河安澜、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使命。
作为黄河国家战略首倡之地,我省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健全黄河流域监测调度、规划引导、生态补偿和高质量发展机制。
我省持续树牢上游意识,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构建1+N+X政策规划体系,扎实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与青、川、宁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成为沿黄九省区唯一与三省区签订补偿协议的省份。
经过接续努力,2024年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6%,高于年度目标4个百分点。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为97.6%,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黄河干流临夏段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也是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过长期系统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改善。
为推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常态长效监管,我省出台《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工作机制》,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检查,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架构。
自2017年以来综合评估显示:祁连山林地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草原生态稳定性不断增强,水域面积更加稳定,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15%至20%。
聚焦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情况,我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各项工作。
2024年,全省共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317.68万亩,占国家下达防沙治沙目标任务的189.1%,占我省年度规划任务的111.47%,沙区农牧民在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实现劳务收入1.09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2.35万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省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十四五”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31平方公里,保护塬面面积1175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14.13万亩,新建生态清洁小流域36条,建成淤地坝249座,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2020年的18.39万平方公里降至17.85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61%,水土流失面积与土壤侵蚀强度实现“双降”。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提升。截至2024年末,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3项指标同比改善,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4项减排指标提前并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生态红利赋能高质量发展。通过培育绿色产业、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等举措,全省生态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在陇南市,“互联网+生态农业”让橄榄油走出大山。截至2024年底,油橄榄种植面积117.35万亩、占全国55.04%,年产特级初榨橄榄油9000吨、综合产值达45亿元、占全国61.54%,陇南市油橄榄基地面积、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
白银市秉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全产业链开发文冠果产业的经济、生态、医药、文旅价值,累计建成相对集中连片的万亩以上文冠果基地12个,实现产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华池县南梁镇发展“生态+现代农业”产业,建成“一园三片区”食用菌基地,食用菌产量达到6060吨,实现产值1.1亿元,出口创汇 238.49万元。发展“生态+红色旅游”产业,2024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229.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9亿元。
生态改善催生“美丽经济”。古浪县八步沙林场通过“六老汉”三代治沙人40余年接续奋斗,在腾格里沙漠重点区域完成治沙造林33.82万亩、封沙育林草46.4万亩,管护区内前沿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探索出“防沙治沙+生态产业+民生改善”的“两山”转化路径。
如今,古浪县立足“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依托八步沙林场“绿色银行”模式,发展生态农牧业、光伏能源、文旅融合等产业,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2024年古浪县地区生产总值107.8亿元,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互促双赢的新路子,成为干旱荒漠区生态治理与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典范。
我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形成双碳“1+N”政策体系,指导白银、酒泉和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甘肃民乐工业园区成功申报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组织22家发电企业进入全国碳市场交易,清缴配额4.4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二氧化碳1502万吨,成交额9.25亿元,三个履约期均提前完成履约清缴。已有敦煌光热发电等4个光热发电项目、庆阳林业碳汇等2个林业碳汇项目入选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库,庆阳碳封存利用项目落地实施。
我省科学合理利用林草资源,推进林草产业提档升级,持续打造河西走廊、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地发展区和甘南高原试验区,大力发展木本油料和林下经济,不断提升林草碳汇能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今年将突破100亿元林下经济产值目标,使林下生“金”、生态富民。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省锚定“美丽甘肃”建设目标,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持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来源丨甘肃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