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1小时前
【践行“两山”理念 谱写陇原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一山青绿润河西——我省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巡礼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金奉乾
盛夏时节,从河西走廊向南举目远眺,绵延的祁连山脉尽显巍峨。洁白的冰川,苍翠的松柏,广袤的草原……这里的山川草木,迎来一年中最富生机与活力的时节。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水源涵养、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甘肃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落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坚持科学保护,遵循自然规律,久久为功推进美丽甘肃建设,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祁连山地区的5市11县连续3年在考核中表现优异。评估显示,祁连山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的区域占比增加37.5%,植被生长状况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连日来,记者多次深入祁连山腹地,走访一线护林员、牧民和基层干部,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并实地探访感受当地生态环境的变迁,记录他们守护绿水青山的故事。
祁连山国家公园肃南县康乐镇段。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 将
祁连增绿生态蝶变
郁郁葱葱的祁连山深处,一个个自然保护站和资源管护站,如同一道道深嵌林区的安全“闸门”,守护着这里的生态防线。
“别看我们黄草岭管护站只有3个人,管护的面积却达5万亩,其中灌木林地超过2万亩……”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哈溪自然保护站黄草岭资源管护站站长高开云说。高开云是祁连山管护队伍中的一名“老兵”,参加工作32年来,他先后在毛藏、双龙、护林口、黄草岭等自然资源管护站工作。
高开云介绍,管护站辖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最高巡护点海拔4400米。这里还有放牧的牧民、进山游玩的游客。高开云说:“管护难度也不小。”
一大早,高开云带领管护员张云、吕红元再次进山巡林。他们穿越纵横交错的群山密林、蹚过冰冷的溪水、掸掉吸附在衣服上的蚊虫,朝着大山深处前进……
一路上,他们紧盯盗伐林木、非法狩猎、危害野生动植物、违法用火等问题,不放过任何可疑点,并用手机“管护通”系统,实时向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上传现场图片资料。
此刻的祁连山区,骄阳似火。
“老乡,最近气温高,森林防火可不能马虎。”“这里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管护区域,禁止进山旅游,请您配合。”
一路上,管护队员们不仅向牧民宣传森林草原防火知识,还严格把好关口,坚决守护好绿水青山。
踩泥踏霜出,披星戴月归,已经是管护站工作人员的常态。
在采访期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哈溪自然保护站副站长张万忠给记者讲述了一个让他永生难忘的故事。
2024年9月,祁连山哈溪自然保护站区域普降暴雨,导致杂木河突发山洪和泥石流,造成通往华山资源管护站的道路和电力设施受损。
“华山资源管护站成了‘孤岛’,巡护员们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也无法外出购买生活必需的物资,情势非常紧急。”时隔近一年,张万忠仍心有余悸。
面对突发灾情,哈溪自然保护站第一时间联系采购生活物资,准备了充足的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用品和发电机、汽油等物资,派人送往60多公里外的华山资源管护站。
到了路不通的地方,大家肩扛手提,蹚水过河、翻山越岭挺进华山资源管护站。“见面的那一刻,我们紧紧相拥,热泪盈眶……”张万忠说。
秋去春来,时间轮转,一位位默默坚守在祁连山深处的“生态卫士”以行动证明,守护自然资源安全,不仅是当下的责任,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近年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区甘肃境内林地面积52.48万公顷,草地面积100.31万公顷,林草综合覆盖度达76.89%,面积和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雪豹、豺、荒漠猫、狼等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分布范围较2018年分别增长9.16%、12.79%、9.79%、23.46%。
这些数字,见证了祁连山北麓的生态蝶变。如今,这片土地上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2025年2月25日,初春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马蹄自然保护站林区,几只花彩雀莺正在悠闲觅食、鸣唱、飞舞。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杨永伟 韩亚伟
科技赋能守护祁连
夏日,张掖市山丹县南部的祁连群峰山峦叠翠,白云缭绕,处处生机盎然。山脚下的平羌口资源管护站静静矗立,与这片生态美景融为一体。
下午4时许,站长李奎刚与同事们完成巡查任务返回了驻地,鞋裤都被浸湿了。“巡山时一脚踩进了河道就都湿了。对我们来说,这都是家常便饭。”李奎刚笑着解释。
大家稍作休息,便守在电脑前,紧盯着野生动物监测系统察看起了实时画面。
据了解,该系统可实时监测动物种群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结合遍布野外的红外相机,资管站对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森林火灾预警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这个系统起了大作用!上个月我们还监测到一只母豹带着三只幼崽在灌木丛中穿行呢。”李奎刚兴奋地说。
近年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打造“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逐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提高保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截至目前,已建成野外视频监控系统89套,可对重点区域内的森林草原火情、野生动物、人类活动等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监控;在进入林区的主要路口、沟口等区域安装网络监控探头40处、布设道路智能卡口20处,实现对进入林区人员和车辆的24小时监管;购置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8架、多旋翼无人机30多架,通过预制航线,实现无人机远程“一键式”巡航。
开机、起飞、巡护……海拔3120米的武威市天祝县大红沟镇大沟村神树沟顶,随着“嗡嗡”的鸣响声,一架机翼长达3.2米的无人机从机巢内腾空而起,按照预设线路飞入茫茫林海,开始了日常森林巡检工作。
在20公里外的甘肃祁连山管护中心哈溪自然保护站“空天地”一体化监管平台前,操作员张恒平按照预设的航线,远程操控着这台无人机。一旁的远程监控大屏上,清晰地显示着林区的全貌及无人机飞行状态。
“报告,林区一切正常,请求返回!”
“可以返回。”
大约40分钟后,在张恒平的精准操控下,无人机自动安全返回机巢。
这是哈溪自然保护站固定翼无人机常态化“出勤”巡检的缩影。
“这台无人机不同于一般无人机,它利用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巡航覆盖几十平方公里,相较于传统人工地面巡护,作业效率大大提升,通过无人机的‘千里眼’可有效消除深山、林海等人迹罕至区域的监测盲区。”张万忠说。
哈溪自然保护站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东段核心区,管护总面积达160余万亩,林业用地面积超过77万亩。针对保护站区域内人类活动频繁、管护难度较大、生态系统重要等情况,2022年甘肃省国家公园监测中心在神树沟顶修建了无人值守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场地。
“为守护好这片森林,我们借科技之力,持续提升森林保护能力,通过构建数字化、立体化的管护体系,保护区管理正从‘人防’转向‘技防’,从‘粗放’走向‘精准’。”张万忠说。
如今,在祁连山深处,一座座自然保护站、资源管护站与遍布山野的野外视频监控设备、无人机以及护林员手中的高科技设备,共同构成了森林管护的“中坚力量”,为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青山常在,离不开悉心管护。
“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核心区移民搬迁、重点区域禁牧、落实管护责任、加大巡护监管力度等措施,加大对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切实守护好祁连山这道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裴雯说。
山丹马场生态展新颜。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背靠青山爱护青山
奔腾的河水冲出平羌口峡谷,在茂密河柳的簇拥下汇入西大河水库。晨光中,广阔的湖面跃动着粼粼金光。
此时,山丹马场一场四队队长刘国年正带着同事,赶着饮完水的马群前往草原遛放。
作为“马二代”的刘国年,自幼在草原长大,如今肩负着马匹繁育和草原巡护的双重职责。
牧马二十余载,每寸草场的变化都刻在刘国年心里。“通过这些年的一线巡护,我亲眼见证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牧草丰茂,灌木丛生机盎然。”刘国年说。
近年来,山丹马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实实在在的举措保护生态环境:成立生态环保机构和管理部门,优化生态环保管理监督力量;实施异地安置和新产业向山下转移工程,减少生态环保压力;投资2.45亿元实施生态项目建设34个,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治理……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辖区内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逐步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依托绿水青山,山丹马场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结出累累硕果:“丹马”商标成为全省知名品牌、2万亩有机基地获得国家和欧盟有机基地双认证、“丹马绿燕”B型燕麦草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份额、自主繁育的脱毒马铃薯新品种“丹马3号”存入国家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库……
在企业良性发展的带动下,马场职工生活条件正在持续改善。“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背靠青山的刘国年说,祁连山脚下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必须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远在240多公里外的天祝县大红沟镇,50多岁的大沟村三组村民申万忠,除了种地,还和家人一起在草木丰茂的祁连山实验区外围地带放牧。
“现在的祁连山森林茂密,草地广阔,山青水绿。我们是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言语间,申万忠用手指向远处的大阴屲峡,“那一带的景色最美,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干啥都有精神。”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生态保护等工作,稳步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祁连山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据调查初步统计,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9目80科360种,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8种,高等植物1311种,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祁连山是我们的家园,容不得任何人破坏。我们要协助管护员做好清理垃圾、防火宣传、检查进山人员等工作,为保护生态家园尽一份力。”申万忠说。如今,在祁连山北麓浅山区,每位村民都变身护林员,成了守护生态的好手。
来源丨甘肃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