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14小时前
读书|牛庆国:一本书的汇报
一本书的汇报
——在“兰州书展”新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牛庆国
欢迎大家来到兰州书展现场,参加我的新书分享活动,请允许我以文学的名义向大家致敬!大家在今天的现场可以看到我的三本书,一本是诗集《持灯者》,是一本比较全面反映我目前诗歌写作风貌的诗歌选集;一本是散文集《大地上的村庄》,写的是西部的村庄和大地,也是对我的诗歌的一种解读,讲述的是我的诗歌背后的故事;第三本是诗集《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增订版),也是这本诗集出版十周年纪念版。
关于我的诗歌写作,主要分这样几个板块:
一是西部乡村题材,也可以叫做杏儿岔题材。几十年来,我以我的故乡杏儿岔为写作的根据地,把很大的一部分力气用在了这片“邮票大小”的地方。我就像那里的一个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吹来,都低头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对于包括杏儿岔在内的中国西部,我一直认为:那里是人类的一片高地,不仅是地理的,也是精神的,那是一片需要文学和艺术仰视的土地。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写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来努力写出这片土地的海拔,来表达这里生命的庄严和高贵。
二是亲情题材,也可以叫做父母题材。其实,这也是杏儿岔题材的一部分。在这些诗中,我写下时间和生命,写下疼痛和愧疚,写下感恩。这些诗结集出版后,得到了读者的厚爱。我用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的一段话来概括这些作品,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说:“诗人所希望唤起的不是行动,而是感情,并且除了感情以外,毫无别的希冀”。他还说:“一切诗歌都从感情出发也诉之于感情,其创造与感应的神秘,也就在于此”。
三是主题写作,也可以叫做黄河题材的写作。在这些作品中,我让水回到水,回到我们的生命之中。首先是一滴水的诗歌,然后才是一条河流的诗歌。我以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写一个人的黄河故事,写一个人的黄河行走,同时,也写黄河上游那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我对黄河的书写,是对杏儿岔题材的延展。写黄河,但背景依然是黄土高原,出发点依然是故乡,情感的中心依然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恩,只是写了比杏儿岔更大的空间和更长久的时间,写了一个用黄河连接起来的更宽广的故乡。
如果要说有什么体会的话,可以这样说:我是一个被土地养活的人,也是一个被文字养活的人,文字是我的另一种“粮食”。我把在这片土地上辛辛苦苦收获的一粒粒“粮食”码在我的诗集里,每一本诗集都是我的一座“粮仓”。我所有的诗歌,都是我的经历,都是我的经验,都是我的经历和经验的文学表达。
关于诗集《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的出版和传播是这样的:
2015年4月25日,我完成了长诗《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的写作,这是写给母亲的一首诗,那天当我从电脑前抬起头来,面对窗外的万里碧空时,又一次热泪长流。这一天,我的母亲才去世一个多月,再过一个月,就是我的父亲去世三周年的日子。这一天,我决定把这些年来写给父母和故乡的诗歌编印成一本诗集,自己打印装订后,分送给我的亲人们,我要把我的疼痛和愧疚告诉他们。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文学评论家、时任甘肃文化出版社总编辑的管卫中先生后,他却积极促成了这本书的正式出版。
2015年8月,这本诗集作为甘肃文化出版社“活字”书系的第一本出版,责任编辑是管卫中、原彦平,他们为这本书付出了不少心血。
我没有想到的是,书一出版,很快就受到了社会的关注。首先是西北师大传媒学院官方网站推出长诗《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会宁西雁传媒等多个微信公众号立即进行了转发,几天内网上就有了几十万的读者,几千名读者留言,其中有一位读者在留言中说:“清晨的大巴车上,没有开暖风,坐在最后排的空位上,读了几遍,擦了几遍眼泪……”
接着,西北师大文学院和传媒学院联合举办了这部诗集的研讨和诵读会,给这本书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兰州晨报》刊发了这首长诗,并配发消息说:“这是一本接地气的书,一本安抚灵魂的书,一本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书”。
一时间,在兰州、在会宁、在定西、在天水,以至更大的范围,不少人在手机上转发这首长诗,在会宁和兰州的街谈巷议和朋友聚会中也有不少人在谈论这首诗。正如“掌上兰州”(现奔流新闻)微信公众平台上所说:“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在含泪读这首写给母亲的诗”。
其中有这样几件事,我记忆犹新:
一件是:大约是2016年春天的一天,一位白发飘飘的老太太,站在甘肃日报社的门口等我,她说她不认识我,但她听到了这首诗,也听到了这本书,因为书店里找不着,几经打听我在甘肃日报上班,就专门来我单位门口等我,想买一本书回去读。这是一位和我母亲年龄相仿的老人,我内心里有无法说出的感动和难过,我立即回办公室拿了书,双手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望着她满意地离去的背影,我在马路边站了好一阵。
另一件是:2015年年底,临近过年的时候,我长期理发的一个小理发店的老板和学徒,从网上购了这本书,等我去理发时,她们就捧出来请我签名,她们说要把这本书作为年货,带去乡下过年,让她们的兄弟姐妹们也看看。我说你们也看诗啊?她们说,原来很少看,只是无意中从手机里读了这首长诗后,就很想看看这本书,一看就看哭了,她们太想让家里人和最好的朋友看看这本书了。于是,我在每一本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真诚地说了声谢谢你们!
第三件是:这本书出版不久,榆中县北山的一个村干部,专程搭班车到兰州来找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买这本书(不知道他今天在不在现场)。从交谈中知道,他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后来,他寄给我一本他们县里出的文学内刊,上面有他写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说:“也许和诗人一样有着对这片土地固执的爱恋和无奈的隐忍;和诗人一样有着一双吃尽人间万苦,历经世事沧桑的父母。由此种种,我才将《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这本血泪交融的诗集,摆放在曾经摆放老祖宗牌位的地方,沐手静心,顶礼膜拜。”我不知道他写的是不是真的,但我从他的文字里读到了庄严、肃穆、敬畏!
第四件是:2017年初,我接到来自海南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电话,说这首长诗入选了他们编写的大学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我说这首诗太长了,能不能选首短的,可以节约一些页码,多选别人的作品,但他们坚持选这首,我为编者不惜页码,在教材中慷慨选用这首三百多行的长诗而感动。
同时,这首长诗多次出现在诗歌朗诵会上,多家民刊、文学内刊转发了这首诗,也有多位书画家用书法抄写这首长诗,或者抄写了全书,其中一位书法家在抄完这首诗后,在跋语中说:他是“以抄经的虔诚之心来完成抄写的”。这话说得太重了,这么重的说法,我不知道一首诗是否能够承担得起,但这位朋友一定有他的解释。
到了后来,时不时有人打电话、或托熟人来找这本书,但找不上了,于是就有读者从网上高价购了复印本,或者叫盗版本,购了这样的书的部分读者找我签名,我就把一些盗版书留了下来,答应重印后给他们寄去正版书。我已经寄出去了好多本。
2024年年底,甘肃文化出版社在这本诗集数次重印后,决定出版增订版,也即十周年纪念版。
在增订版的封底上有两段话,第一段是这本书的第一版出版后,2016年《诗探索》(作品卷)杂志在推介我的作品时发的编者按:
“他的诗歌作品,在2015年末,在兰州掀起了一次诗歌阅读的浪潮。真挚的情感,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是诗歌成败的根本,牛庆国的诗歌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诗’,他的诗歌无疑是具有现实与现代性的。”
第二段话是,这本书的首版责任编辑原彦平先生写的,他写道:
“亲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卓越的诗人是广大读者的代言人。杰出的诗歌就是诗人代替读者对万千心事的艺术表达。
牛庆国用诗歌书写他的父母、他的故乡,作为读者,却看到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故乡。一首《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曾经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反复转发、吟诵,成为当年的一个文化现象。当然,感动仍在持续而且永不停歇。
在这部诗集出版十年后,重读这些诗歌,那种对父母、对故乡的感恩、怀念,愧疚、惶恐,以及悲痛、倔强和骄傲,依然迎面猛烈撞击而来。”
今天是2025年的8月23日,大家看到了这本书的增订版,第一版出版时间是2015年8月,整整10年。10年来,我的生活有了不少变化,写作也有了不少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心中的怀念、感恩,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赤诚。
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
再次谢谢大家!
2025年8月23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