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14小时前
读书|《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土地恩养的文字,一代人的精神标本
《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
土地恩养的文字,一代人的精神标本
王莉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喜欢读诗。顺着诗人牛庆国的创作脉络,我几乎读过他所有的作品。
在我看来,《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这部作品,是诗人情感世界里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部作品,也是他的创作生涯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今天,当它穿越10年苍茫岁月,再次与我们相遇时,也多了一些经典的意味。
牛庆国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恩师。我见过他下班后,默然静坐于办公室的一隅,沉浸于自己的文学世界;我也见过他,兜里揣着笔和小本子,随时记下偶得的句子和即时的灵感。但是,让我叹服的是,即使跟他一同采风,我们走过同样的路,看过同样的风景,他总是能有独特的发现,能写出别样的精彩。所以,读他的诗,很亲切,也很新鲜。我在他的诗里,重新认识了一个诗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在此,我还想说说牛老师的诗作。
《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这部诗集的主题,主要是对一个村庄和亲情的书写。亲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书写,也是最难写好的文学母题。在此,诗人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验、观察和审视出发,书写岁月沧桑,书写人世深情。
在诗里,他写吆着毛驴耕地的父亲,写赶集回来兜里揣着几颗糖的父亲,写一根肋骨弯弯地断着的父亲,写一把掌把自己扇出来许多年的父亲;写敬重字纸的母亲,写月子里嚼着还没成熟的扁豆一点点把自己喂活的母亲,写揪生产队的苜蓿头被打了一个大包的母亲,写眼泪像挤菜水一样流下的母亲;他还写风,写雨,写阳光,写草木,写唢呐响起四月的杏花被纷纷吹落的仪式感……读这些跨度长达近30年的文字,你会发现,这就是一部中国西部农民的生活样本,文中洋溢着的人类学式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有着民族志般的深刻厚重。
当这些文字走向大众,甚至其中的一些以英语、韩语等形式,走向更辽阔的世界时,诗人的写作,也实现了从个体书写向人类书写的跃升。这些文字里蕴藉着的真挚情感,跨越时空,切中了不同国界的人们共通的情感世界。
如果说文学有故乡的话,杏儿岔,这个陇中会宁的小村庄,就是牛老师文学的故乡,也是他诗歌的出发点。我曾跟随记者的镜头,观览过这个村子。这个诗人年轻时,站在崖畔上喊一声杏花,漫山遍野的杏花灿灿地开着的村庄,有些偏僻,有些寂寥。当诗人走过长长的山路,爬上一片荒芜的山坡,在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头前,长跪不起,郑重地磕头祭拜时,诗里的一切,在这一刻,似乎全部都具象化了。“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人/最后把自己种在了土里”“我知道一个农民/最终留给自己的土地/有多大”“当我又一次来到父亲的坟前/把其中的一封念出来时/山高天低/杏儿岔寂静无声”。我相信,这些文字中的一部分,一定是诗人在远离故土的地方,一个人默默咀嚼着回忆、哀痛、愧疚和感恩写就的。所以,它很真实,真实得让人感同身受、刻骨铭心。
牛老师的诗歌是内敛、平和,甚至有些谦卑的。如同他一路走来的脚步,平静之下,却有万钧之力。读这些诗,我还有一个真切的感受,那就是强烈的叙事性和画面感,如同电影镜头,一一浮现眼前,平实而深刻,含蓄而丰沛,言词真诚、质朴,不生僻,也不晦涩,谁都可以读,谁都能读懂,朴实无华中蕴含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曾经很迷茫,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是哪些高深莫测让人看不懂的句子吗?牛老师引用一句谚语说,“真佛才说家常话”。我恍然大悟,并与很多人分享。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就是要写扎根泥土的文字,就是要说咱老百姓的家常话。所以,我想说,这些文字,也是锤炼文风的样本,值得我们学习。
牛老师说,他的诗,不是写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在他的诗里,故乡是一剂保鲜剂,是滋养着他的文字的脐血。当一个人跟故乡的关联因亲人的离开而切断时,当一个人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疼痛与告别后,那些来自故乡的恩养,就变成了骨血,塑造了他诗歌的脊梁,使他的文字多了些坚韧的、巍然挺立的、对世界充满了温情和谦卑的厚实。尤其是当你面临亲人的病痛,或者当你的经历与诗人的经历愈发接近时,你就会深以为然。因为,这是我们人生路上,必经的一段历程。
由此,我想说,《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这是土地恩养的文字,这也是一代人的精神标本。
在此,祝福诗人,祝福阅读过这些文字的亲人们,一切安好,吉祥如意!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
孤云独步
2025-08-23
感动🙏
H
2025-08-23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