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3小时前
在甘肃天水小陇山,一座形如麦垛的山峰之上,数千尊雕塑静立于崖壁之间,含笑凝视人间千年。这里是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麦积山石窟考察时鼓励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一年来,这座千年石窟正以科技为翼、人文为根,开启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弘扬的新篇章。
监测平台:为石窟装上“智慧大脑”
“降雨量、崖体裂隙、二氧化碳浓度……这些数据现在可以实时掌握,为我们提前防护提供了依据。”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副主任胡军舰所说的,正是该所构建的文物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该系统集成了无人机、多元传感器与大数据技术,针对麦积山“地质灾害频发、环境潮湿”的特点,实现对大环境、洞窟微环境、崖体栈道、文物本体乃至游客流量的全天候监测。尤其是在关键节点布设游客监测设备,可动态调控入窟人数,保障安全与舒适。
“这不仅是一个监测系统,更是一套应急处突的管理体系,”胡军舰强调,“其最终目的,是推动石窟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过渡。”
修复技艺:在一吹一抚间为佛像疗“伤”
“壁画起甲,如人脱皮;塑像骨架朽坏,如人骨折——需对症开方。”修复师牟常有已在此工作四十年。他从搓麻绳、和泥做起,至今仍坚持采用传统工艺,从周边地层寻找匹配的泥土和水,只为最大化保留历史信息。2019年,杨志强从敦煌研究院调至麦积山,拜牟常有为师。“这里潮湿多雨,壁画酥碱治理更难,必须静心跟师父学。”他说,吹尘、滴溶液、填泥、做旧……日复一日的精细操作中,修复技艺得以赓续。
潮湿气候导致的壁画空鼓、酥碱是修复难点。保护研究室副主任徐博凯称“空鼓与渗水岩体分化相关,需先清理空鼓内部掉落物,再灌浆、回贴。”目前,修复团队已形成一套科学的工艺流程,尤其在骨架修缮上,会根据关节松动、背装脱落等不同问题“量身定制”方案。
数字化辅助临摹:让不可移动的文物“走”出去
“临摹是为文物留档,也是让它们走出麦积山、走向世界的方式。”美术研究室主任唐冲介绍。该室自上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已临摹雕塑一二百件、壁画三四百平方米,完成4个洞窟整窟复原。
复原流程极其严谨:先用木骨架和泥制作初模,再翻制成石膏模具,继而制作玻璃钢造像,最后对照原作做旧。“高超的临摹品几乎可与原作媲美。”唐冲说。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被引入临摹。团队已完成第121窟整窟3D打印,并为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制作了第133窟组像数字化复制品。但唐冲坦言,“当前数字打印在细节表现上仍较模糊,缺乏血肉感。”因此,研究室采取“手工为主、数字为辅”的策略——对艺术价值高的塑像,坚持手工临摹;对一般性造像,则借助数字技术加速复制。
考古报告:为每个洞窟建立“数字档案”
“麦积山题记极少,断代困难,必须借助碳14测年和科技考古。”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冯学斌说道。他所在的团队正全力编写《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第一卷(74-78窟)已进入最后修订阶段,预计2025年底出版。
该报告包含17万字、270余张测绘线图、230余张新旧照片,是对洞窟层位、造像组合与结构的系统性记录。“它不仅为保护决策提供依据,也是研究的基础数据库,相当于为每个洞窟建立‘前世今生’的完整档案。”冯学斌说。
然而,团队也面临人手不足、专业绘图师短缺等难题。“数字化测绘需考古人员反复校对细节,工作量极大。”但他坚信,这是麦积山石窟科学保护的必由之路。
展览弘扬:让“东方微笑”打动现代人心
“在深圳展览的三个月里,44万观众前来感受麦积山的微笑,很多人在造像前驻足良久,说那种宁静让人想流泪。”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信息资料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王通玲回忆道。2023年,麦积山石窟在深圳南山博物馆推出的“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引发观看热潮,每日四场公益讲解场场爆满,众多年轻人专程前往麦积山实地寻访。从深圳的“东方微笑”展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行经千折水——丝绸之路上的麦积奇观”特展,麦积山石窟的艺术魅力正跨越地域限制,走向全国。
“麦积山是不可移动文物,所以我们要主动走出去,把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社会教育部主任何洪岩表示。该部门的工作已形成三大板块:日常讲解服务、“六进”活动和外展讲解。利用淡季,部门开展全方位培训,涵盖专业知识、礼仪发声、服务规范等内容,要求讲解做到科学严谨、专业规范。“我们要让每位讲解员都成为麦积山文化的合格传播者。”何洪岩强调。
为何麦积山石窟的展览社教能引发如此共鸣?王通玲道出其中奥秘:“不同时代的‘微笑’对当下都市人群有特殊疗愈功能,能让人内心平静、获得喜悦。”正是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让麦积山石窟的文化弘扬工作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未来之路:科技赋能让麦积山故事“活”起来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岳永强透露,当前麦积山正推进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化参观路线,未来将打造差异化、高水平服务,让游客更好地感受石窟文化与周边环境。同时,团队致力于打造“东方微笑”文化品牌,尝试用数字化手段提取不同时期塑像的微笑数据,让传统工艺科学化、可视化。
“我们希望通过文创产品、数字化资源开放和社区活动,吸引年轻人关注石窟文化,”岳永强说,“让麦积山的故事真正‘活’起来。”
从冯国瑞先生1941年首次考察,到如今科技赋能、多学科协同保护,一代代文物工作者在麦积山扎根坚守、赓续接力,正如岳永强所说,“耐得住寂寞,择一事终一生,才是对‘莫高精神’最好的践行。”
茫茫林海,崖壁之上,千年微笑依旧。而今天的麦积山,正以更科学的手段、更包容的姿态、更鲜活的语言,让古老遗产焕发新生,从容走向下一个千年。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
王夏菁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