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8小时前
在敦煌莫高窟的一个洞窟中,一台自主研发的自动化采集设备正缓缓移动,进行壁画图像的精准采集。不远处,技术人员操作着手动设备,灵活应对不同结构和大小的洞窟空间——这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的日常工作场景。该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丁晓宏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存,更是让敦煌文化活起来。”
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起步,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之路已走过30多年。如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体系,涵盖采集、处理、存储、展示全流程。大量自主研发的设备与技术,正应用于洞窟壁画、彩塑和遗址的数字化工作中,精度高达300DPI以上,远超早期中外合作时期的75DPI水平。
自主研发,攻克壁画图像采集难题
“洞窟的形式、大小、结构都不一样”,丁晓宏指着身后的设备说,“我们自主研发了两套系统,一套自动化,一套手动灵活组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定位纠正技术——由于壁画墙面存在起伏和变形,直接采集会使图像失真。数字化团队通过精准测量和算法纠偏,还原文物真实的几何形态,连毫米级的细节都得以保留。
同时,研究团队还综合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不仅清晰记录可见光下的图像,还捕捉到肉眼难以辨认的痕迹、褪色的线条甚至隐藏的文字。“这些信息对文物研究和修复具有重大意义”,丁晓宏补充道。
走出敦煌,技术赋能全国乃至世界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12个洞窟的三维重建、169个洞窟的虚拟漫游,数字化数据总量已达4PB。不仅如此,团队还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五万余张档案底片——包括黑白和彩色胶片全部数字化,形成了珍贵的数字档案。
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技术不仅用于自身保护,还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丁晓宏介绍,团队已为全国9省市25处文化遗产地提供数字化支持,包括陕西、河北、四川等地的重要文物单位。2023年,团队还远赴缅甸,协助当地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曾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尊26米高大佛的全面数字化工作。团队通过搭建复杂拍摄平台,分段采集、多组协作,最终攻克了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项目。
“数字藏经洞”,让流失文物“回家”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积极推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在国际敦煌项目的基础上,推进建设“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该平台整合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珍贵图像,并纳入海量国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经卷文字自动识别,具备图像拼接、图像缀合、知识图谱构建、全文检索等多项功能。
目前,“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发布敦煌文书经卷9900多卷、图像60700多幅,经卷内容识别840多万字。打开一件文物,不仅能看到名称、编号、收藏地等基本内容,还可解读内容和背景知识。
“该平台不仅提供40多个细分类目的检索系统,还支持多语言对照阅读、缀合文献展示、AI识文释字等功能。尤其是‘我的藏经洞’模块,让用户能够建立个人收藏库、撰写笔记,真正参与文化传承。”丁晓宏告诉记者。
年轻化智能化,数字化持续推进
敦煌数字化团队年轻人占比超过60%,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技术队伍。丁晓宏表示,“我们每年会派一些年轻科研人员到高校、博物馆、科研机构进行培训;同时,近两年我们还招聘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为下一步人工智能数字化处理工作作储备。”
尽管挑战仍存——诸如复杂环境下的采集、海量数据的处理周期长、跨界人才紧缺等,但敦煌的数字化事业在持续推进。未来,团队还将前往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继续推进流失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工作。
从最初为珍贵文物建立数字档案,到今天构建面向全球开放的数字资源平台,敦煌研究院用科技让千年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正如丁晓宏所说:“数字化不仅让我们留下了今天的敦煌,也为后人留下了可继续研究和利用的文化宝藏。”
在这条用数字技术铺就的文化保护之路上,敦煌正跨越时空的限制,向世界讲述着千年丝路上的辉煌故事。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王夏菁
千年敦煌谱新篇①丨赓续莫高精神,守护千年国宝:麦积山石窟打造中华文明传承新范式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
王夏菁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