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5小时前
【中央媒体看甘肃】治山理水、建章立制,甘肃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既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更是遏制风沙东侵的关键治理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甘肃如何将守护生态屏障的责任扛在肩头、化为行动,书写生态为民、生态富民的“两山”理念新答卷呢?
祁连山,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这里不仅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曾经,由于过度放牧和无序利用,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为保护祁连山生态,当地政府实施禁牧政策,组织过渡区牧民下山。牧民巴建荣家的草场位于祁连山低地草原向高山草原过渡区,禁牧政策之下,他们家十多年前离开祖辈传承的牧场,在 20 多公里外租下草场放牧牛羊。
巴建荣所在的东牛毛村共有79户牧民,为了让大家的搬迁没有后顾之忧,当地先组织老百姓修平房,之后争取到草原奖补政策。
巴建荣一家三口能拿到将近69,000元草原补偿。定居下来的牧民们渐渐适应了山下的新生活,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在寻找新的出路。
巴建荣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开始租用过渡区外的草场继续自己的放牧生活。因为牛羊喜食牧草和玉米秸秆,他还租用山下的玉米地作为牛羊的冬季牧场。
关于“借牧”,巴建荣的账算得明明白白。他告诉记者,租用玉米地秸秆喂养的这段 “借牧”时间,平均每只羊剔除98元的额外成本,还能增加30元左右的纯收入。
同样,对于种植玉米的农户来说,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现代农牧业投资有限公司农场负责人 张光荣:一亩地租金是一个月150元,去年一共种了2160亩地,租下来租了30多万元。
除了增加收入,农场还可以减少处置秸秆需要投入的成本,牲畜粪便还田,更是天然的肥料,耕地在秋冬季节蓄好肥力,开春种庄稼长势更旺。
2024年,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采用借牧模式的牧民有900户,借牧牲畜达30.05万头只。在祁连山牧区,借牧模式还有一笔划算的生态账。牧民们在秋冬季节用秸秆喂养牲畜,相当于给祁连山的天然草原放5个月的“年假”。山脚下的玉米地里,也避免了秸秆焚烧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祁连山的草原生态系统在这样的保护修复中,渐渐焕发了生机。
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王旭: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克服了生态系统脆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治理难度大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把祁连山生态保护当作“天大的事”来抓,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好我们的“母亲山”,以最强烈的政治担当,实施最彻底的“刮骨疗伤”,铁腕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对所有草原纳入补奖政策范围,对传统共牧区实行禁牧管理,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为了对祁连山各类环境要素实时、精准、高效地监测监管,甘肃省划定祁连山生态保护红线5.4万平方公里,打造“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平台”,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全覆盖、无盲区、无死角的生态管护。
监测显示:祁连山保护区内75.36万公顷林地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75.27万公顷草原生态稳定性不断增强,旗舰物种雪豹增加到350只至500只,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增加15%—20%。
除了筑牢祁连山这座生态安全屏障,甘肃还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肩负着守护黄河安澜的重任。根据统计,黄河每年输送的沙量高达16亿吨,其中90%以上都是来自黄土高原。
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王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甘肃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水土流失严重,甘肃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省内黄河流域总面积的73.41%,入黄泥沙量逐年减少但数量依然较大。
为了改善水土流失,兰州市持续植树造林,森林覆盖面积持续扩大,“十四五”期间,兰州市平均每年增加12万亩;累计减少黄河泥沙输入约120万吨,涵养水源1140万吨。
黄河在甘肃境内两进两出,入甘南、临夏,穿兰州、白银,一路奔涌913公里,覆盖全省9个市(州)、34%的国土面积,支撑起陇原大地的生态脉搏。
曾经因过度开发留下 “伤痕” 的祁连山,正以 “祛沉疴、还旧账”,逐渐恢复山青、林茂;而黄河甘肃段则是锚定“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一边以大规模植树种草筑牢水土保持防线,一边依托智能监测对整个流域施行“铁腕监管”。大山大河不仅勾勒出甘肃的壮丽地貌,更构筑起我国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
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王旭:我们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一方面,在“治山理水”上深化攻坚,另一方面,在“建章立制”上创新突破,不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提升生态治理能力,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让陇原大地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兴陇的金山银山。
来源丨经济半小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