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3小时前
崛起的“中国算谷” ——庆阳“东数西算”工程实践报告
大塬长风起,闻令战鼓疾。2022年的春风漫过神州大地,当“东数西算”国家战略蓝图的时代使命赋予庆阳这方孕育千顷麦浪的黄土大塬,未曾想,怀抱里将生长数字时代的“新庄稼”。 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枢纽资源调度区。庆阳融媒记者 陈飞 摄 一场跨越千年的蜕变,就此在黄土地上悄然启幕:从攥紧金种子春耕秋种的农耕岁月,到紧握“数字密钥”搭建算力底座的新时代,庆阳正以黄土为根、以时代为帆,在古老的塬面上,书写从农耕沃土迈向算力高地的新篇章。 东风启程 国家蓝图下的庆阳机遇 当“东数西算”的东风漫过子午岭,吹绿陇东的沟壑与塬面,庆阳的机遇从来不是偶然的馈赠——那是周祖“教民稼穑”的农耕文脉、南梁红旗不倒的红色基因,与黄土大塬亿万年沉淀的自然禀赋共同托举的时代必然。这方土地的机遇,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黄土大塬以千年厚重攒下的“底气”稳稳接住的国家使命。 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数字展示中心。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庆阳的“底气”,藏在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坐标里。它正处中国地理几何中心,像用黄土揉捏、托举的一枚方印,稳稳盖在陇东版图的核心,东接关中平原、西连甘宁腹地、南邻巴蜀天府、北望河套平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让它天然成为东部算力需求与西部资源供给的“中转站”。当东部数据需要“西迁”存储、运算,庆阳便是最适配的“落脚点”,既避开了东部土地、能源的紧张,又能通过骨干网络将算力高效回传,让“东数西算”的链路“跑”得更顺、更省。 这份“底气”,更埋在黄土大塬的“筋骨”与“血脉”里。地下,亿万年地质运动孕育的煤炭与油气资源,不是冰冷的矿产,而是给数据中心“续航”的“天然充电宝”。庆阳风光资源丰富,其可开发量高达千万千瓦级,能为机房提供稳定、低成本的绿电;地上,厚达百米的黄土层如铜墙铁壁,历经千年风雨仍稳固如磐,能抵御地震、沉降等地质风险,为服务器筑起“安全堡垒”;连掠过塬面的季风都似被精心调校,年均气温10.8摄氏度、相对湿度55%的气候条件,不用过多依赖空调就能维持机房恒温,成为“娇贵”服务器量身定制的“恒温摇篮”。这般“地、能、气”三位一体的优势,让庆阳在国家枢纽八大节点中成为最具性价比的算力高地。 当“东数西算”的战略使命正式交到庆阳人手里时,他们没有等政策、靠扶持,而是把这份裹着挑战的机遇,像祖辈攥紧春耕的“金种子”那样,牢牢揣进心里、紧紧攥在掌心。南梁儿女骨子里的“闯劲”、周祖农耕传承的“实劲”,在这一刻被唤醒:干部们带着规划图踏遍塬上沟壑,把算力集群的坐标钉在每一寸黄土里;企业家纷纷奔赴庆阳,带着资金与技术对接产业。每个人的眼里,都透着一股“非做成不可”的较真劲,誓要让数字“麦田”在这片黄土大塬上扎下深根、开出繁花、结出硕果。 实干为犁 数字赛道上的庆阳答卷 “定了就干、干就干好”,是刻在庆阳人行动里的雷厉风行。在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的建设工地上,没有虚浮的仪式,只有“与分秒争速、同时间赛跑”的务实身影:规划组白天顶着风沙测绘,夜里在临时板房里核对图纸,把算力集群的每一条管线、每一栋机房的位置,都算得很精准;技术团队更是从数据链路的信号测试,到服务器机架的安装校准,每一步都踩得扎实、每一个细节都抠得严实。当推土机的轰鸣声与塬上的风声交织,裹着建设者们的号子——“加把劲!早一天通网,数据就能早一天‘安家’”,竟揉出了黄土地上从未有过的“新信天游”,唱出的是数字时代的盼头。在建设者的努力下,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银线般的路网正一天天织密:2022年春动工,仅一年时间,横一路、纵二路的沥青就沾着晨露通了车,车轮碾过新铺的路面,留下两道清晰的辙印,那是庆阳数字征程的第一行“脚印”;中国能建A1数据楼的灯光首次刺破夜雾,那束光不算炽烈,却像数字世界在黄土深处睁开的第一只眼,静静打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国移动(甘肃·庆阳)数据中心N01机房的服务器集体“醒”了,指示灯一行行闪烁,像无数颗跳动的数字心脏,这便是“庆阳速度”。这不是日历上1000多个日夜的冰冷数字,而是建设者的汗渍滴在钢筋上烫出的印迹。“数字麦香”飘遍大江南北时,行业巨头们循着机遇而来。中国能建的塔吊率先竖起,钢铁长臂在大塬上空划出弧线,一座座机房的钢架拔地而起,成了黄土塬上最气派的“新地标”;秦淮数据把机房“藏”进百米厚的黄土层下——这里能抵御6级以上地震,成为服务器的“天然安全舱”;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信号如细密蛛网,在大塬上空漫开。 “东数西算”产业园区中国移动(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项目现场(资料图)。 庆阳融媒记者 陈飞 摄 截至2025年8月,3.1万架标准机架在恒温机房里整整齐齐列阵,6.6万PFlops的算力在管线里澎湃奔涌,这些数字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生产力”。华为渲染云在此“绘”出流畅的动画帧;京东物流云让包裹“会说话”,西安发往兰州的快递,屏幕上能实时看到运输轨迹,连是否经过庆阳算力中心“中转”都清晰可见;金山办公云把“文档墨香”送进了千里外的山村小学,南梁镇的老师打开云端课件,就能给孩子们讲“南梁精神”的故事;农户指尖轻点手机查墒情、算收成,工厂用算力优化产能、降成本,就连南梁革命纪念馆的老照片,都借着云技术“活”了,游客扫码就能看1934年的苏维埃政府影像,红色故事顺着网线飘进了全国的课堂。 庆阳没止步于“建机房、聚算力”,更用“算力+应用+场景”的全链条布局,搭起了数字产业的“四梁八柱”,从数据转化、红色传承、智能产业、企地融合四个维度,把数字技术“缝”进了实体经济的肌理,成了数实融合的“庆阳样板”。 要素托底 筑牢数字产业发展根基 数字产业要扎根,要素保障得“托底”,庆阳这份答卷答得扎实。在数字经济的“血脉通道”——网络建设上,庆阳锚定“高速、稳定、低耗”目标持续攻坚。其网络节点从区域普通节点升级为省级核心枢纽,背后是工程师团队数百个日夜的反复测试与优化:通过优化路由算法、升级传输设备、强化节点冗余,建设了庆阳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国内重点地区的直达链路,实现网络一跳直达,构建1-3-8-15毫秒时延圈,实现全国范围内算力传输“同城体验”,在全国八大节点网络互联评测中质量最优。不仅如此,庆阳与紫金山实验室深度合作共建的“确定性网络”,更是为数据传输打通了专属“快车道”,通过构建端到端的带宽保障与时延承诺机制,数据从庆阳可直连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核心算力需求区,传输效率较传统互联网提升20%以上,彻底解决了数据跨区域传输“绕远路、跑不快”的痛点。 环县易事特“东数西算”装备制造项目智能化生产车间生产现场(资料图)。 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在数字产业的“能量引擎”——电力保障上,庆阳创造性破解“算力高耗能”难题,推出全国首创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方案。依托本地丰富的风电、光伏资源,庆阳将分布式风电站、集中式光伏基地与数据中心的用电负荷、储能电站深度绑定,构建起“发电-输电-用电-储电”闭环体系。风势强劲、光照充足时,多余电能存入储能设施;数据中心算力负荷攀升、用电高峰来临时,储能设备快速释放电能,既确保了数据机房7×24小时不间断供电,又将清洁能源消纳率提升至95%以上。凭借这一创新模式,中国能建庆阳项目入选2024年国家数据局首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庆阳进一步推出“绿电聚合”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分散的风电、光伏资源,形成规模化绿电供给包定向输送给数据中心,不仅让数据中心用上“零碳电”,更使整体用电成本降低30%以上。每一项突破,都像黄土大塬上深扎的“夯土桩”,为数字经济搭建起稳固可靠的“支撑框架”。 庆阳人既懂“闯”——敢在传统能源城的黄土大塬上建起“西部算力高地”,更懂“守”——深知数据安全是数字产业的生命线,要把数据安全护得严严实实。他们从祖辈“守塬护土”的生存智慧中汲取灵感,将“五行相生、攻防相济”的古老理念融入现代数字安全体系,打造出专属庆阳的“数盾+基座”双重安全屏障。 这“数盾”并非单一的技术硬壳,而是由四层立体防线拧成的“全周期保护网”:网络层的智能防火墙,借鉴黄土大塬“固若金汤”的防御特性,可实时拦截恶意攻击、过滤异常流量,筑起数据传输的“第一道关卡”;计算层的国密级加密技术,如同精金淬炼般致密,对数据存储、运算过程全程加密,确保数据“藏得住、解不开”;应用层的动态监测系统,仿如流水般灵动,通过AI算法实时扫描应用漏洞、捕捉异常操作,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数据层的多副本异地备份机制,则像沙漠胡杨般坚韧,在庆阳本地及异地灾备中心同步存储数据副本,即便遭遇极端情况,也能确保数据“丢不了、找得回”。如今,“数盾庆阳造”的牌子醒目地立在大数据产业园门口,没人觉得意外,这是庆阳给数字中国递出的另一张亮眼名片:我们不仅能把算力做得“快”,更能把安全守得“牢”,让每一份数据在黄土塬上都能“安心栖居”。 人才为要 黄土塬上的数字新生 数字要生长,得靠人来“浇灌”;产业要扎根,须以人才为“沃土”。在庆阳数字转型的征程里,“引才、育才、留才”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浸润着黄土大塬温度的实在行动——庆阳人把每一位数字人才都视作滋养产业的“金种子”,捧着真心、搭着平台,邀他们共赴这场黄土与数字的“千年之约”。 在中国移动(甘肃·庆阳)数据中心N01新型工业化数据中心机房里,亿算智能的工程师在进行设备调试工作。 庆阳融媒记者 冯喜斌 摄 全国首趟数字经济人才专列从江南水乡一路北上,穿越山河抵达庆阳时,车窗里映着的不仅是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更藏着对数字未来的憧憬。有人带着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的经验,想在黄土大塬上搭建智能算力模型;有人揣着数据中心运维的技术,盼为“中国算谷”筑牢运行根基;还有人带着数字基建设计的方案,要让网络信号在大塬上空织就更密的“信息网”。列车进站时,庆阳的工作人员捧着热乎的臊子面等候,仿佛在迎接远归的亲人,这份带着烟火气的热情,让初来乍到的人们卸下了异乡的陌生感。 为了让人才“留得住、扎得深”,庆阳拿出了实打实的诚意:10万元至20万元的住房补贴,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帮年轻人卸下购房压力的“定心丸”;配套建设的人才公寓里,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拎包就能入住;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关键小事”,都有专人对接办理,不让生活琐事绊住人才干事的脚步。这份诚意,引得数十位数字领域的专家院士主动前来:有中科院的院士带着团队调研算力集群建设,为庆阳规划“算电协同”的最优路径;有高校教授扎根产业园,手把手指导技术人员解决服务器散热难题;还有行业领军者牵头成立创新实验室,推动数字技术与当地农业、红色文旅深度融合。 引才更要育才,庆阳深知“本土人才是产业的根”。陇东学院专门开设了数字经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教室里的课程表总是跟着产业需求更新,企业导师会带着数据中心的真实运维案例走进课堂,让学生们边学理论边练实操;学校还与华为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在毕业前就能走进机房,跟着工程师调试服务器、监测算力运行。这种“院校+企业+基地”的培育模式,就像塬上的谷穗,一节节向上抽芽,把本地青年培养成懂技术、留得住的数字“新农人”。 如今,走进庆阳大数据产业园,总能看到这样动人的场景:在亿算智能的机房内,二十出头的本地运维工程师张涛紧盯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屏幕上的算力监测曲线平稳运行。“这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现在能用技术守护它的数字未来,特别骄傲。”他说。另一边,农业云算法工程师王博刚从外地赶来,正带领团队调试智慧农业平台,曾经依赖人工分拣的庆阳苹果,如今也有了“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便能知晓它长在哪个山头、施过什么肥……他们忙碌的身影,落在亮着指示灯的服务器上,渐渐与远处黄土大塬的轮廓重叠。这便是庆阳最鲜活的新模样,年轻人以代码为“锄头”,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大塬上,耕耘着充满希望的数字“沃土”。 时光从不会辜负奋斗者。当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将庆阳“东数西算”大数据产业集群的经验列为典型案例、予以通报表扬时,那些曾在机房里熬过的深夜、在项目现场奔波的晨光,都有了沉甸甸的回响;当“甘肃枢纽庆阳集群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推进算电协同深度融合”的实践,入选国家数据局2024年首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这座西部城市的数字探索,又多了一份国家级的认可;第十七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上,“东数西算”标杆的称号,是对其创新路径的肯定;2023年全国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算力高质量发展先锋奖”的斩获,是对其奋斗成果的嘉奖。一份份成绩单、一项项亮闪闪的殊荣,终究是庆阳用千日坚守、砥砺奋进,在“东数西算”的国家战略版图上,写下的属于西部的奋进篇章。 风又漫过庆阳的大塬,这次没裹半粒沙尘,而是携着服务器轻微的嗡鸣——那声音不像机械的运转,更像“数字中国”的鲜活心跳,这心跳,在黄土深处跳得正强劲。它证明:西部不是数字时代的“追随者”,而是能靠着自身禀赋与实干,成为数字中国版图上的“贡献者”;黄土大塬不是落后的“老地标”,而是能托举数字新生、长出“金麦穗”的“新沃土”。 中国移动(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里,N01、N02新型工业化数据中心已建成投运,B01数据中心正在加速建设。 庆阳融媒记者 冯喜斌 摄 庆阳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个春天,当春风再拂过塬上,定会带来更多数字与黄土相拥的好消息。 来源丨庆阳融媒(记者 郭崇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