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5小时前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保护,是文旅融合不可动摇的前提!
新甘肃客户端9月19日讯(新甘肃客户端记者李静)9月21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即将召开。会前,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接受了新甘肃客户端记者的专访。
作为丝绸之路上最具知名度的文化符号之一,敦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戴斌认为,除了挖掘历史价值,更要关注“当代叙事”。他说,“敦煌不仅有莫高窟和月牙泉,还是中国新能源建设的重要基地。这里有‘人造太阳’、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传统文化增强自信,当代科技促进发展,两者相得益彰。”
他同时提出,敦煌的文化传播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包容心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我们要展示的不仅是文化自信,更是文化包容。”
文化具有生活属性和时代气息。“文化不能高高在上,它既来自典籍遗产,也源于日常生活的创造。”他说,“就像古代的简牍记录的是日常生活,今天的社交媒体也在记录这个时代。文化只有在生活中被使用、被体验,才能真正传承。”
近年来,甘肃文旅正在从文化传承、IP打造、资源整合、体验升级等方面多维度发力。甘肃文化产业如何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戴斌建议,要跳出传统景区思维,转向“线路统筹”与“体验优化”,尤其“河西走廊不能只靠点状景区,要推进整体文化旅游带建设,发展自驾、低空旅游等新方式。”
他还提出,要重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关键作用,“游客需要的是便捷租车、异地还车、充电桩、营地等‘旅游生活方式’的支持系统。我们擅长宏观叙事,但要更关注游客的微观感受。”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深入,一些景区屡屡出现游客不文明行为导致的文物损坏、生态破坏问题。戴斌认为,要实现真正可持续的旅游发展,必须在理念传播、规划立法、运营管理与社区参与等多个层面系统推进。
“如果我们无法让游客发自内心认同保护的重要性,那么再严格的法律也总有无法防范的时候。”戴斌指出,“除了美丽的记忆和足迹,什么都不要带走——这应当成为每一位游客的自觉。”
目前,中国已制定《国内旅游文明公约》和《出境旅游文明指南》,正在大力推动游客教育与行为引导。“我们要让公众理解,游客有进入景区的权利,遗产也有被保护、不受打扰的权利,这两者必须平衡。”戴斌说。
人才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戴斌说,“我们需要懂文化、懂科技、懂旅游的复合型创业者,而不仅仅是学者。事在人为,只要有市场意识和文化底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保护的前提下,文旅融合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戴斌总结道,“我们要让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壮丽的山河和悠久的历史,更是一个充满活力、自信包容的现代中国。”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