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9小时前
10月3日,农户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八五六农场有限公司第五管理区抢收水稻。新华社发
10月4日,游客在云南昆明滇池边的福保村欣赏向日葵。新华社发
10月3日晚,游客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茶花泉景区观看烟花。新华社发
10月5日,在江苏省无锡经开区太湖街道方庙社区举办的迎中秋主题活动上,小朋友体验制作月饼。新华社发
10月4日,游客在山东省荣成市成山头风景区游玩。新华社发
金风荐爽,桂子浮香;万里清辉,一夕团圆。
时至中秋,丝缕桂香漫过门户窗棂,欢声笑语萦绕烟火万家。在这个幸福团圆的日子里,全体中华儿女共赏同一轮明月、诉说同一份思念。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溯源上古祭月之礼,盛于唐宋文人雅趣,是承载中华文脉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从“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的旷远景致,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深沉倾诉,再到“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的殷切期盼,中秋佳节如中华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涵,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怀。
明月千里,星河万里。此时的你,也许正扎根辽阔无垠的西部边疆,用青春热血奉献祖国;也许正坚守热火朝天的港口车间,以工匠精神诠释梦想。
那么,无论身处何方,都请你暂歇步履、举杯邀月:感谢每一个不懈奔跑的你我,以脚步丈量这锦绣山河;感谢每一颗赤诚滚烫的心,以奋斗照亮这浩瀚长空。
让我们把月光折作书签,夹进正在翻动的时代长卷;让我们把清风酿成佳酿,敬此刻的奋斗,也敬明日的远征!
握住自己的微光
讲述人:外卖员、诗人 王计兵
每逢佳节倍思亲!提到中秋,就会想到童年记忆里的月饼。那时我家买一斤4个月饼,一家六口必须分着吃,母亲总是吃分量最少的那份。这个场景好像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母亲共有的记忆。
后来,我们长大了,很巧合的是,我爱人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六,比中秋晚一天。我常常开玩笑说,爱人是从月宫走下来的。因为她贪恋人间的美好,错过了时间,月亮就收起了回去的软梯。
1993年,我和爱人在新疆打工,我在哈密的一个工地上抬木头,爱人在黄田农场的葡萄园里钉葡萄箱。中秋当晚,工长说,结过婚的人可以回家团圆。我便挤上了那天最后一趟返回黄田农场的中巴车。夜里10点,月光下的黄田农场格外空荡。就在这无尽空旷的朦胧夜色之中,一个移动的身影向我跑来——是我的爱人。
在回出租屋的路上,我问她:“你怎么知道我今晚回来?”她说:“我知道。”我又问:“你怎么会知道?”她还是说:“我知道。”我们手拉着手,走得很慢。脚步声在寂静的马路上,像一首意境悠远的曲子。也许,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真的会有心灵感应吧!
“月到中秋好作诗”,自从“一边送外卖一边写诗”的事情在网络上传开后,这几年,我已经出版了五本诗集,现在正在从事散文创作工作,接下来几年还有几本散文集的写作计划。生活美妙得就像中秋将至一样。但我也明白“月满则亏”的道理,所以一直没有停止努力。我不希望自己成为月亮,而愿像一颗星,握住自己发出的微光。
中秋与团圆有关,爱情又是团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很少写爱情诗,今天就以我的一首爱情诗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因为中秋的月光是如此美好。
“中秋将至//你非要做我黑夜里的光/当我睡了/你依然醒着/三十二年了/谁不疲惫/你举出月光一样的白发//昨天我遇到一个人/走着走着突然蹲下哭泣/擦干眼泪,又起身/就像你说/自己的路/就算跪着也要走完//一张纸写了字/另一面就成了背面/所以,我把两面都写满了字/你若爱我/就会耐心把我读完。”
共赴成长之约
讲述人:鞍钢集团本钢设备工程公司首席操作 罗佳全
中秋月圆,琼光遍洒,心中的思念与期许也随之越发绵长。回望这一年的带徒之路,我心里始终有一份热切的盼望——打破“手把手教”的传统模式,让徒弟们在实践的熔炉与挑战的淬炼中获得真正的成长。于是,我决定以承办辽宁省职工职业(电气设备安装工)技能大赛为契机,为徒弟们搭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与成长平台。
我召集了徒弟们,对照省赛大纲共同商议,最终确定了自主设计、自主配置工位台案的方案。方案既定,我向领导请示,采用网购比价的方式采购电气设备、电器元件及相关材料。从设备采购到软硬件的安装、调试与试验,我身边这群可爱的徒弟利用一个多月的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全部完成。那些日子里,实训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大家围在台案前,时而为一个技术细节激烈讨论,时而为一个参数设置专注调试。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从未听到一句抱怨。最终,我们成功打造出一套堪称高水准、近乎完美的比赛工位台案。
事实上,这段经历的意义远不止于圆满完成赛事任务。通过周密的安排与悉心的指导,徒弟们亲手参与了“从0到1”的全过程,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他们边练习、边成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我内心感受到的喜悦与自豪难以言表——这正是我所期盼的,是师徒传承、育人探索的全新进展。
中秋之夜,月华如练,我对徒弟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期许。愿大家始终保持这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技术之路上脚踏实地、不断前行,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成长的力量。师徒同心,其利断金;师徒携手,未来可期。愿我们在传承中共同进步,在奋斗中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记者 刘勇采访整理)
我是新酒泉人
讲述人:酒泉职业技术大学化工学院教师 陈妙
临近中秋,家乡武汉的桂花开了,满城飘香。在甘肃酒泉,我在新家的阳台上也栽了一棵桂花,没想到它在干燥的大西北顽强地活了下来,为这个中秋节增添了一抹亮色。
这是我在酒泉度过的第二个中秋节。今年的节日格外热闹,弟弟特意赶来,与我们一同过节。午饭时分,我爱人的亲朋好友都来了,一大家人围在桌前说说笑笑,桌上摆满了饺子、月饼等美食,温馨的氛围让我备感温暖。
这令我不禁想起两年多前刚决定来酒泉时,家人都不大放心,甚至担心我在这里“吃不上青菜”。直到他们来酒泉参加了我的婚礼,看到这里友好亲切的朋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琳琅满目的蔬菜瓜果,才彻底打消了顾虑。
我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入职酒泉职业技术大学后,学校兑现了承诺的科研启动经费。只要提交科研方案和预算,学校就会及时立项拨款,确保实验顺利进行。这样的支持让我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短暂的国庆中秋假期里,实验室比平时安静许多,这正是我们做科研的好时机。假期,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做实验、读文献、写文章,享受难得的宁静。
除了科研,这个假期里,我还和家人一起自驾前往金塔胡杨林。金色的胡杨在湛蓝天空下闪着耀眼的光,美得令人心醉。小时候在武汉过中秋,我和家人习惯去江边折桂;如今在酒泉赏胡杨,也别有一番风味,同样是美好的中秋记忆。
来酒泉快三年了,我自觉已是一个新酒泉人。我想对和我一样选择西部的同行者说,让我们一同努力,在这片广袤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留下坚实的建设足迹。愿我们像顽强的胡杨,把根系深深扎进土地里,在西部这片热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记者 王冰雅、尚杰采访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徐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