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流热点4小时前
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立足甘肃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资源禀赋,系统谋划、精心打造了“陇上可名 银龄助名”省级示范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老年群体踊跃参与、地名文化焕发活力的生动局面。
政策引领,厚植沃土筑根基。印发《“陇上可名 银龄助名”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编纂1部区划地名历史文化书籍、制作1部地名文化保护宣传片、组建1批地名文化“银龄”志愿者队伍、形成1批“乡村著名行动”建设成果、创作1批地名文化作品、开展1系列地名文化宣传活动等六项重点任务,号召广大老年人参与甘肃地名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承保护。在敦煌成功举办启动仪式,省老龄委向全省老年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发出了《参与“银龄行动” 贡献“银发力量”—致全省老年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倡议书》倡议书,发布了“银龄行动”标识和志愿服务队队旗。
品牌赋能,多维破圈绽新声。开设公益电影地名文化宣传专档,编纂甘肃地名文化《读者·校园版》增刊,制作发布甘肃省地名文化宣传片《经纬陇原 名载春秋》地名文化宣传片,在省内主流媒体、交通服务枢纽、文化场馆、旅游景区,以及央视频和甘肃、宁夏境内通行动车组播出,地名文化成为甘肃新“名片”。举办“陇上可名·银龄助名”系列讲座,特邀汪小平、赵山亭、阳飏、赵文博、马步升、牛庆国等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文化名家,组成宣讲团,围绕“典籍解码”“方志寻踪”“地理演变”“文学记忆”四大核心板块,走进学校、养老院、文化单位等,展开系列专题讲座与研讨。截至目前已开展讲座15场次,覆盖受众超5000人次。同时,面向全省60岁以上诗词、书画爱好者广泛征稿,精选100幅优秀作品汇编成集,以笔墨丹青诠释地名故事,展现老年群体在地名文化传承中的艺术创造力与精神风貌。
一地一品,千姿百态竞芬芳。在省级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各市州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大胆探索,形成了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兰州市以“银龄力量绘就地名文化新画卷”为主题,在多个社区常态化组织开展地名故事会等活动,生动讲述如“庙滩子”、“金城关”等老地名承载的历史变迁与城市记忆。白银市打造“平川有名,银龄传名”特色品牌,组建银龄志愿者团队,系统梳理11个乡镇街道的地名渊源、地理特征与人文特色,同时融入鹯阴古渡、崛吴山等标志性景点,形成兼具史料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立体地名志”作品16幅,让尘封的地名故事在陶瓷艺术中焕发新生。庆阳市依托老年大学资源优势,积极打造“银龄讲师团:地名里的岁月”特色活动,组织银龄志愿者深入社区街巷、探访养老机构、走进“四点半课堂”,常态化开展地名文化宣讲。持续开设“有趣的庆阳地名”专题专栏,通过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现场讲解、趣味故事宣讲等形式,让地名文化更生动直观地融入群众生活。张掖市依托涵盖100多名“五老”人员的银龄专家信息库资源,组建12支地名文化专项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老年群体作为地方历史“活字典”的独特优势。临夏回族自治州别具匠心,将地名文化保护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相结合,组织银龄艺人创作并传唱蕴含地名元素的“新花儿”,以“老曲新词”的方式活化地名文化,形成了“大众化服务传播”与“精英化传承反哺”并行不悖的特色路径。
“陇上可名 银龄助名”已入选全国老有所为重要品牌项目。这项创新实践让银发力量守护地名文化,让古老文脉在当代“活起来”,成功走出一条银龄服务社会、文化润泽晚霞的甘肃路径。
来源丨甘肃省民政厅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