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流热点2小时前
杨振宁先生与兰大物理人的往事
杨振宁先生不仅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甘为人梯、倾心育人的引路人。在兰州大学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长卷中,镌刻着一段与杨振宁先生紧密相连的学术传承佳话。从段一士先生开始,到葛墨林、薛康等两代兰大物理学子的成长,杨先生的治学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的科研道路,也塑造了兰大物理人独有的风骨。
三声“妙”赞,肯定兰大理论物理的成就
1977年,杨振宁先生专程到访兰州大学,与在西北潜心研究规范场理论的段一士教授深入交流后,连声赞叹:“妙,妙,妙极了!”他由衷地肯定:“你们的工作是世界水平,在国外也拿得出去。” 杨先生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段一士先生,也为当时在兰大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师生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师道传承,杨先生指引下的科研之路
葛墨林,作为兰州大学物理系培养的优秀学子,本科至研究生阶段均在此求学,并师从段一士先生。在兰大扎实的学术熏陶下,他与导师合作完成了涉及“杨—米尔斯规范场” 拓扑性质的重要论文,由此获得了杨振宁先生的指导。1980年,杨先生邀请这位从兰大培养的学者前往他的研究所工作访学。长达六年的亲授指导下,“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赠言,成为葛墨林从兰大学子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精神基石。
传承的火炬继续传递。葛墨林教授的学生薛康,同样扎根于兰州大学,在这里攻读了博士学位。在兰大求学期间,他表现卓越,未获博士学位时已被美国数学会主办的权威性杂志《数学评论》聘为评论员。1990年,他得到杨振宁先生的直接指导与支持,赴美深造,在杨-巴克斯特方程、辫子群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瞩目的成果,实现了从兰大校园走向世界学术舞台的梦想。
师道传承,薪火不息。从段一士到葛墨林,再到薛康,杨振宁先生的精神如一条看不见的线索,串联起兰大理论物理的传承之路。他不仅传递知识,更塑造品格;不仅肯定成就,更点燃希望。今日的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前辈之志,续写辉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新时代兰大物理学人将牢记杨先生那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踏实治学,朴素为人,将这份精神继续传递下去。
来源|兰州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徐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