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30
                    点赞
                    
                        |
                        30
                    
                 
     
            奔流热点6小时前
 
                             
                        凝聚银发力量,共谱时代和声——甘肃擘画“老有所为”新图景
甘肃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紧密结合省情实际,以完善基础保障为支撑,以打造地域特色品牌为抓手,以汇聚多方工作合力为驱动,扎实推动新时代“银龄行动”提质扩面、增效赋能,引导广大老年人在更广阔领域贡献智慧、发挥作用,奋力谱写“老有所为”新篇章。

强化基础保障体系,筑牢银龄发展“压舱石”。夯实政策制度基础。将开展“银龄行动”纳入甘肃省老龄工作委员会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全省民政工作要点,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立足甘肃实际,制定关于开展“银龄行动”的通知,创新“银龄行动+”服务模式,鼓励广大老年人在乡村振兴、科教服务、社会治理、政策宣讲、健康服务、法律援助、互助养老等领域继续发挥余热。建强银发人才智库。印发实施《甘肃省“银龄专家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首批已建成1个省级工作室,汇聚了包括院士、全国名中医等重点领域13位顶尖专家。明确至2028年全省将建成约20个“银龄专家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给予100万元专项经费补助,持续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链接和汇聚高端智力资源。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省级财政切实发挥保障作用,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85万元,用于支持打造“银龄行动”省级示范性品牌项目,为老年人广泛深入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

打造省级示范标杆,树立银龄行动“领航灯”。精心擦亮省级品牌项目。开展“陇上可名 银龄助名”省级示范项目,印发《“陇上可名 银龄助名”行动实施方案》,通过编纂区划地名历史文化书籍、制作地名文化保护宣传片、组建地名文化“银龄”志愿者队伍、形成“乡村著名行动”建设成果、创作地名文化作品、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等重点任务,号召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甘肃地名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承保护,形成“银发力量守护陇原文脉”的特色实践。开设公益电影地名文化宣传专档,编纂甘肃地名文化《读者·校园版》增刊,制作发布甘肃省地名文化宣传片《经纬陇原 名载春秋》地名文化宣传片,在省内主流媒体、交通服务枢纽、文化场馆、旅游景区,以及央视频和甘肃、宁夏境内通行动车组播出,地名文化成为甘肃新“名片”。有效推动市州多元实践。强化省级示范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兰州市以“银龄力量绘就地名文化新画卷”为主题组织社区活动(如庙滩子地名故事讲述);白银市打造“平川有名,银龄传名”特色品牌,组建银龄志愿者团队,梳理11个乡镇街道的地名渊源、地理特征与人文特色,让尘封的地名故事在陶瓷艺术中焕发新生;庆阳市组建老年大学“地名寻访小组”,创新“地名+志愿服务”模式;张掖市通过“笔墨传情映银辉”等文艺活动强化宣传;临夏州以“松鸣岩花儿”等“老曲新词”活化地名文化,形成大众服务与精英反哺并行的特色路径。联合省文联与省老龄协会共同推出的《陇上可名·银龄助名讲坛》系列讲座,目前已成功举办15场,累计覆盖受众超过5000人次,有效提升了品牌项目的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

培育地方特色品牌,注入基层实践“强心剂”。各市州积极响应,聚焦本地优势与需求,培育了一批公信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银龄行动”子品牌,极大增强了老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社会治理领域,兰州打造“老书记工作室”“银发调解队”“老警官调解室”等品牌,组织引导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深度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化解、政策法律咨询、文明社区创建等基层治理工作,有效发挥了“稳定器”和“黏合剂”作用;张掖市成立“骥千里”综合工作室,组建“骥心”(宣传)、“骥和”(调解)、“骥爱”(关爱)、“骥美”(服务)、“骥乐”(文艺)等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吸引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权益保障等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年人到社区服务阵地工作,提供了多元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嘉峪关“铁大叔议事团”模式成效显著,入选全省基层治理十佳案例。在科教服务领域,兰州市充分利用“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平台优势,打造“银龄科普”品牌,组织227名来自医疗保健、农业种养等专业领域的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深入社区、学校、农村开展健康知识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推广等讲座培训活动,精准发挥老专家特长,服务基层群众需求,累计惠及超过5万人次。在党建引领领域,酒泉市培育形成23个具有影响力的银龄治理品牌,带动3000余名老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相关区域信访量同比下降35%;金昌市组建“银发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坚持开展上门送学、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文明倡导、环境保护等公益性志愿服务;成立的“夕阳红”宣讲团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政策宣讲20余场,覆盖听众5000余人次;定西市建立“银龄人才库”,探索开展“党建+志愿服务”活动21场次,有效激发了老党员的政治热情和奉献精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打造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品牌“阿阳同心·石榴红”银发民族团结宣讲团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宣讲和主题活动,有效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团结意识。在互助养老领域,兰州市探索形成以低龄老年志愿者服务高龄老年群体的“60串门”互助模式,兰州新区持续擦亮“循环养老”服务品牌,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失能半失能等特殊老年人群体结成帮扶对子135对,有效激活基层为老服务内生动力;陇南市注册老年志愿者1200余人,组建红色文化讲学团、老年健康管理团等9支专业化志愿者团队,活跃在城乡社区和乡村振兴一线,形成了“以老助老、互助共融”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文化建设领域,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创新实施“古籍保护银龄志愿者行动”,探索形成“银发智慧+古籍保护”志愿服务新模式,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文化事业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民勤的“大漠银龄艺术团”自2016年成立,已从十几人发展为800余人、平均年龄65岁的团体,以其独特魅力活跃于基层文化舞台;庆阳市打造“银龄学堂”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室,开设非遗剪纸、香包制作等课程,累计培训学员1万余人次,其中包括3000多名小学生、2000多名老年人以及众多残疾人学员。在银龄助农领域,天祝县组织离退休农业专家深入开展“五个一”助农行动,通过一项技术指导、一次政策宣讲、一回难题会诊、一场经验传授、一个结对帮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银色动能”;庆阳市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创新打造“银龄车间”,组织20余名老年人利用闲暇时间从事藤编制作,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并成功培育出6名老年主播,其中5人粉丝数突破千人。在银龄助学领域,深入实施银龄教师计划,积极推介“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带动更多老年人投身终身学习。自主研发建成15个“智慧助老”微课程资源,广泛举办智能手机应用培训班,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开设“银龄书苑·好书推荐”专栏,定期向老年学员推荐优秀读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陇原霞光满天,银龄再谱新篇。甘肃的“银龄行动”已然绘就一幅“桑榆未晚,夕阳生金”的动人画卷。截至目前,全省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已经达到3.3万人,服务总时长891万小时,结合省情打造的“陇上可名 银龄助名”等5个项目入选全国老有所为重要品牌,培育市(州)级特色品牌项目30余个。这些成果共同构筑起一个覆盖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科教文卫、法律援助等10余个重点领域的银龄服务新生态,展现了老年群体参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的广度与深度。展望前路,这份由智慧与热忱凝聚的力量,必将成为甘肃发展进程中一抹温暖而坚实的底色。

来源丨甘肃省民政厅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
 
                     点赞
                    
                        |
                        30
                    点赞
                    
                        |
                        30
                    
                
好了
2025-10-31
好好好
快乐就好
2025-10-31
甘肃通过“银龄行动”,在多领域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增强了老年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网友00678
2025-10-31
凝聚银发力量,共谱时代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