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
                        127
                    
                
    
            奔流新闻11小时前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⑩丨一窟多代:西千佛洞的千年文明印记
相较于莫高窟的人潮涌动,静卧于敦煌党河峡谷西岸的西千佛洞显得格外清幽。10月31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这座“低调”却意义深远的石窟群,触摸其独特的历史肌理与艺术脉络,探寻“何以中国”的深邃注解。

西千佛洞坐落于敦煌市区以西约35公里的党河断崖上,因地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22个洞窟,壁画面积逾800平方米,彩塑34身。虽无确切始建纪年,但依据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及考古考证,学界普遍认为其开凿年代不晚于莫高窟,甚至可能更早,是敦煌艺术不可或缺的早期源头。与莫高窟相比,西千佛洞规模虽小,却因较少后世大规模干预,保留了更为原始、未被过度修饰的艺术风貌,堪称敦煌艺术基因的“活化石”。

尤为独特的是,多个洞窟历经不同时代局部重绘,形成“一窟多代”的叠层现象——北魏的线条、盛唐的色彩、回鹘的构图等在同一空间并存,既体现艺术传承,又展现文明交融。这种历史层积与莫高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敦煌壁画艺术的完整图景。

在第7窟中心塔柱南侧,一座北魏坐佛虽已残损,但袈裟紧贴身躯,衣纹以阴刻阶梯状向下延展,既有西域“曹衣出水”的遗韵,又初显中原“秀骨清像”的端倪,是早期佛教造像风格转型期的罕见实例。第18窟北壁佛龛周围,五朵团花环绕下,一幅屏风式构图细腻描绘了观音33种化身故事:商队遇火、舟人覆溺、士人赶考、牧民放牧……这些场景并非纯粹的宗教想象,而是唐代敦煌社会生活的真实缩影。

始建于隋代的第4窟,历经唐、回鹘乃至民国多次修缮,形成了独特的“时间叠层”:前室顶部,回鹘时期的赭红色坐佛与盛唐青金色说法图仅一壁之隔;北壁门东侧,唐代绘制的项光曾被回鹘画师整体覆盖,又在20世纪自然剥落重现。同一墙面之上,隋代供养人的素雅、盛唐矿物颜料的华贵、回鹘艺术的浓烈层叠,展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第9窟南壁一幅初唐说法图右上角,一行仅2毫米见方的朱墨题记“如意元年(692年)”,是西千佛洞唯一可精确到年份的纪年,为整个敦煌石窟群的断代研究提供了关键坐标。而第19窟则是敦煌现存唯一以塑像与绘画结合表现十六罗汉题材的洞窟,现存13身五代罗汉像,壁上更绘有上百身罗汉,形成立体与平面交织的“罗汉道场”。

西千佛洞的意义,在于它以近1600年未曾中断的创作史,见证了不同时代、民族、信仰在丝绸之路上的相遇、对话与融合。从北魏的冷调石青到回鹘的热烈赭红,从西域的雄浑到中原的清雅,都是文明互鉴的真实记录。

在熙攘人潮之外,西千佛洞以“一窟多代”的厚重叠层印记,为今天的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历史的独特窗口。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张秀芸
图丨敦煌研究院提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梁秋燕
                    张秀芸
奔流新闻记者
                    点赞
                    
                        |
                        127
                    
                
飞爸
2025-11-04
我有幸去过西千佛洞。😄
逃之夭夭
2025-11-04
赞👍
网友51385
2025-11-04
西千佛洞保留原始艺术风貌,与莫高窟互补,共同构成敦煌壁画艺术的完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