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奔流热点15小时前
与定西相逢,赴一场和沉睡典故的千年之约
1定西历史悠久,自战国秦置陇西郡起已走过两千二百余载,文明密码藏于典籍和遗迹中
2首阳山有流传三千载的‘夷齐古冢’,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其气节被后人铭记,山巅清圣祠留存相关遗迹
3渭水源头在鸟鼠山,有大禹治水传说,山巅禹王殿浮雕再现场景,此山还藏帝王轶事及封衡隐居修行故事
4通渭县秦嘉徐淑公园有二人雕像,他们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诗作被辑入《玉台新咏》,是最早的‘夫妻赠答诗’
5临洮岳麓山因老子传说闻名,山顶凤台有老子雕像,山下超然书院体现定西儒道融合的文化特质
61924年临洮马家窑村发现彩陶改写中国彩陶史,陇西‘李家龙宫’是全球李氏族人精神原乡
7定西古迹典故蕴含坚守、坚韧、深情、包容、灵动等精神,融入定西人血脉,如今定西旧貌换新颜,历史文明正焕发生机
陇中自古多圣迹,一砖一瓦皆藏史。立于定西渭水河畔的古渡口远望,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之间,藏匿着太多未被讲述的往事:战国秦时的烽燧仍在风中低语,东汉的诗笺仿佛还沾着未干的墨痕,甚至五千年前先民手绘的彩陶纹样,也在这片土地上静静诉说。自战国秦置陇西郡起,定西已走过两千二百余载。它将文明的密码藏于典籍的字里行间,刻入遗迹的斑驳肌理 —— 当我们展开《史记》《尚书》,触摸秦长城的夯土、马家窑的彩陶,那些沉睡的岁月便会悄然苏醒,连同一脉相承的精神火种,在黄土深处静静涵养。
首阳风骨:伯夷叔齐的“千年气节碑”
渭源县莲峰镇的首阳山,每到深秋便层林尽染,山巅之上,两座相依的土冢静立,正是流传三千载的“夷齐古冢”。

商末乱世,孤竹国君欲传位于三子叔齐,叔齐却执意让位于长兄伯夷。二人相偕逃离故国。后周武王伐纣,他们拦驾诘问:“以臣弑君,可谓仁乎?”然历史车轮终究滚滚而去。商亡之后,二人隐入首阳山,立誓“不食周粟”,唯采薇充饥。《史记・伯夷列传》中那句“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藏着令人动容的执守——相传他们临终前仍作《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的悲声,似仍在山谷间低回。

如今山巅的清圣祠,朱漆大门上镌有“忠烈千秋”四字。殿内伯夷、叔齐的塑像目光坚毅,两侧碑廊中历代文人的题咏犹存。清代诗人杨景熙曾拄杖登临,留下“首阳苍翠接云天,千古高风激后贤”之句。祠前那棵需两人合抱的古柏,相传为二人手植,如今依然枝繁叶茂,仿佛守护着这跨越千载的气节。

鸟鼠溯源:典籍里的“渭水诞生记”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渭源县鸟鼠山脚下,三眼泉眼呈“品”字形排列,泉水汩汩涌出,汇流成溪,这便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水的源头。《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这座海拔二千六百零九米的小山,由此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原点。

说起鸟鼠山,必提大禹治水之事:昔日渭水泛滥,大禹率众凿山导河,山石坚硬难破,应龙振翅劈石,大禹又撒“息壤”以镇洪水,终令渭水顺流东去。如今山巅重建的禹王殿中,浮雕栩栩再现当年场景——应龙展翅的鳞片、大禹手持的耒耜,乃至“息壤”的纹理皆清晰可见。而那三眼“品字泉”,至今清澈见底,村民相传饮此泉水可“沾大禹灵气”,不少游人皆携一瓶归去,以作纪念。

此山亦藏诸多帝王轶事: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西巡,曾于泉边饮马驻跸,后人遂建“秦王寺”以志,寺内残存的秦代瓦当,纹路依然可辨;隋炀帝大业五年西巡陇右,特至品字泉畔题诗,“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之句,至今镌于泉边石碑。更有东汉“青牛道士”封衡,曾隐居鸟鼠山采药修行。相传曹操慕其养生之道,延请入宫,封衡授以“呼吸吐纳之术”后,仍执意归山,并著《容成养气术》,其中多味草药皆采自鸟鼠山,至今当地仍沿袭这些古法养生。

诗酒情长:东汉的“陇中梁祝”
通渭县秦嘉徐淑公园的紫藤花架下,常有情侣驻足——架旁并立两尊雕像:男子手持书卷,女子轻抚锦缎,目光中满含眷恋。此乃东汉诗人秦嘉与其妻徐淑。他们的爱情故事,早于《孔雀东南飞》二百余年,却同样缠绵悱恻。

秦嘉为陇西平襄(今通渭)人,东汉桓帝时官拜黄门郎。因公务须赴洛阳,而妻子徐淑病体难行。离别之际,秦嘉裁锦为书,写下《赠妇诗》:“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他将素琴、明镜赠予妻子,信中言“素琴可以娱耳,明镜可以鉴形”,愿物代己身,长伴左右。徐淑得书,泪和墨下,回以《答秦嘉诗》,“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字字句句,俱是相思。

二人诗作后被南朝徐陵辑入《玉台新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夫妻赠答诗”。南朝钟嵘于《诗品》中赞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称读其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仙踪寄远:老子飞升的“岳麓遗韵”
临洮岳麓山虽不甚高,却因一则传说而闻名——相传春秋末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后,一路西行至此,于山顶“凤台”上讲经布道,最终“有凤来仪,乘气飞升”。如今山顶凤台以砖石构筑,高约五米,台上立十米高老子雕像,白须飘然,目光深邃,似在俯瞰陇中苍茫大地。

虽凤台为后世重建,然《临洮府志》早有记载:“岳麓山,老子飞升处,台存,有古柏三株。”当地老人言,昔时凤台旁确有三株古柏,树干纹路如“八卦图”,惜民国时毁于兵燹,今之柏树为后来补植。更有“老子点太极”之传说:老子在岳麓山讲经时,曾以杖画地成太极图,后该处生出一片草地,草叶朝向竟呈“阴阳鱼”形状。

山下超然书院,与凤台遥相对望,始建于宋,为陇中著名书院。院内“道儒堂”中,一侧悬挂孔子画像,一侧供奉老子画像,壁上题“儒道同源”四字——此正是定西的文化特质:作为中原与西域文明交汇之地,此地从不排斥异质文化,反令其融合共生,恰如老子之道家思想与儒家书院文化,在此和谐共存数百年。

文明根脉:彩陶与李氏的“千年回响”
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临洮马家窑村偶然发现一批彩陶,由此改写了中国彩陶史——这些距今五千年的陶器,盆钵之上的漩涡纹、蛙纹色彩明艳,线条流畅,宛若以画笔在陶土上“起舞”。安特生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誉之为“东方彩陶之巅峰”。

今在马家窑遗址,仍可见当年发掘坑穴,坑内残存陶片与炭屑,旁有展示牌印彩陶全貌:一尊双耳彩陶瓶,瓶身漩涡纹自口至底连绵不绝,似渭水波光;一件彩陶盆,盆底蛙纹四肢舒展,恍若跃动。
而陇西的“李家龙宫”,则是全球李氏族人的精神原乡。此祠始建于唐初,因李世民御笔亲题“李家龙宫”匾额而闻名。《旧唐书》载:“陇西李氏,自汉以来为望族,至唐尤盛。”宫内“李氏先祖殿”中,供奉李耳、李广、李世民等李氏先贤牌位。宫中千年古柏、唐代碑刻,皆在见证这份跨越疆界的血脉深情。

当我们走遍定西这些古迹,会发现每则典故皆蕴藏着这火种的模样:伯夷叔齐在首阳山留下的 “清节”,是坚守本心的品格;大禹在鸟鼠山治理渭水的 “坚韧”,是直面困厄的勇气;秦嘉徐淑传下的 “深情”,是待人处世的温柔;老子途经陇中播下的 “包容”,是融汇万物的智慧;马家窑彩陶流转的 “灵动”,是创造美善的热情。这些精神,早已融入定西人的血脉,化作改写命运的力量。
今日之定西,不仅秦长城的夯土、马家窑的彩陶仍存旧貌,更有万亩梯田叠翠、千里花海铺锦,昔时 “苦瘠甲天下” 之地,已成 “陇中粮仓”。而那些典故,亦不再是尘封的文字 —— 当你在首阳山听 “采薇” 旧事随风轻吟,在鸟鼠山掬饮渭河清泉映见古今,便能真切感知:定西的历史从未远离。立于渭水古渡口再望,黄土沟壑间仍回荡着烽燧的余响,渭水汤汤里仍流淌着彩陶的纹路,那些曾藏于岁月的文明密码,正借着梯田的脉络、花海的芬芳,在每一个定西人的生命里,生长出新的篇章。
来源丨当归定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
点赞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