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
4
奔流热点19小时前
贯通千年丝路文脉 筑就新时代文化地标——《凉州通史》(十卷本)编撰综述
1凉州自汉武帝开拓西域后是中原经略西北的关键地,承载多民族交往历史,孕育独特地域文明。2025年11月《凉州通史》(十卷本)面世,它由多方共同完成,能促进凉州文化发展,服务“一带一路”交流。
2甘肃省政协等多方推动《凉州通史》编撰,其立足填补学术空白,展现凉州历史全貌,推进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助力凉州文化转化发展,服务当地文化战略。
3《凉州通史》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秉持唯物史观,分十卷梳理凉州历史脉络,各卷作者依据史料详略写作。撰写面临基础资料匮乏等困境,在研究内容、视角等方面有创新。
4凉州历史是西北及丝路社会缩影,《凉州通史》出版能唤醒和重塑凉州文化精神,为文旅规划提供依据,推动旅游升级和文化活态传承。
凉州,又称武威,自汉武帝开拓西域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咽喉锁钥”、丝绸之路的“要冲枢纽”。两千多年来,这里见证了中原与西域的文明对话,承载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厚重历史,孕育了以“五凉文化”为代表、融合儒释道、汇通中西的独特地域文明。

今天,当共建“一带一路”重新唤醒古老丝路的记忆,在即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为凉州修一部贯通古今、体系完备的通史,便成为时代赋予的一项迫切而庄严的文化使命。
2025年11月,历时2年精心编撰,由甘肃省政协、兰州大学、武威市委市政府共同策划,甘肃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武威市政协统筹协调,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凉州文化研究院共同实施完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凉州文化工程项目《凉州通史》(十卷本)面世。这部通史全面、完整、系统地展现了凉州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将有力促进凉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文化遗产活化,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借鉴,服务“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打造独特文化标识,服务于当地的文化战略需求
一条河西走廊,半部华夏历史。
处于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一直是古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市日四合的“通都大邑”,更是新时代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活力之城。
凉州铜奔马、武威汉简、磨嘴子汉墓壁画、天梯山石窟、凉州碑刻……这些文物遗迹至今都是凉州在中古史灿烂星河中耀眼的光芒,值得今人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凉州及其文化的巨大魅力。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
近年来,甘肃省政协坚持以守正创新精神,践行存史兴文之责,积极推动甘肃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进一步加大凉州文化挖掘保护、研究阐释和传承弘扬力度,培育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甘肃文化名片”,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2024年,省政协组织开展“凉州文化”专项研究,并于年底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打造凉州文化品牌的建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在省政协党组的重视支持下,将《凉州通史》的编纂出版列为今年文化文史工作的重点,予以大力推进。同时,兰州大学、武威市、读者出版集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郑炳林教授团队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为了系统、全面、深入阐述凉州历史,讲好甘肃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编撰多卷本《凉州通史》成为省政协深入推动凉州文化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
《凉州通史》主编、兰州大学萃英一级教授郑炳林说,作为丝绸之路东段的关键城镇——凉州(武威),是历史上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镇之一,在区域内经济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辐射带动作用,是多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殿堂与圣地。然而,学术界目前尚缺少全面展现凉州历史全貌的专著,十卷本《凉州通史》立足于此,力图通过梳理秦汉至明清时期凉州历史发展状况,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展现历史上凉州作为“天下要冲,国家藩卫”的发展境况,不断推进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在甘肃省政协、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读者出版集团,以及武威市的合力推动下,撰写多卷本《凉州通史》从初步设想逐步进入全面落实阶段。
历史上,凉州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北乃至西域的基地,更是中外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孔道。在郑炳林教授看来,进行通史写作,可弥补微观研究的“碎片化”,贯通式梳理凉州历史,展现凉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有助于我们立足于更加漫长的时间轴,以长时段的开阔视野来认识凉州历史所体现出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同时,通过深入挖掘凉州历史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深厚底蕴,也有助于提升凉州文化的软实力与现实生产力,有力推动凉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最终服务于当地的文化战略需求。
守正创新 推动凉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遣霍去病两征河西,置武威等河西四郡,将河西纳入汉朝管辖范围,到清代成为“甘肃咽喉,通省关键”,凉州见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史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凉州通史》的内容,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凉州通史》主编、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魏迎春教授介绍,我们始终秉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通史格局和通史意识之下,以凉州地区为中心,兼及周边其他河西陇右地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阐释不同阶段的凉州历史,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通过文字让凉州历史活起来,让读者感受凉州的人文精神与文化记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河西碑铭与河西史研究”(25VJXT002)、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资助项目(25JX004)成果之一,《凉州通史》分西汉卷、东汉卷、魏晋十六国卷、北朝卷、隋及唐前期卷、唐中后期卷、五代北宋西夏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等十卷。各卷作者充分运用史书典籍、简牍材料、敦煌吐鲁番文献、黑水城文书、石刻碑铭、造像壁画等材料,贯通式梳理研究了凉州不同时期的建置沿革、族属人口、职官体系、经济结构、军事体系等历史脉络,全面反映了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通、宗教等各方面历史发展变化,系统展示了凉州历史的整体面貌。
《隋及唐前期卷》作者吴炯炯表示,“通史”的贯通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层面的连续性和空间层面的统一性,以及写作理念的一致性,比如在“大一统”观念之下、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之中,阐释凉州地区的民族关系、王朝更迭、制度演变等内容。具体到各卷,作者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立足史料,材料多则详写,材料不足则略写。比如唐朝被划分为两段,前期与隋相接,合为一卷,唐中后期成一卷,就是考虑到隋及唐前期凉州处于中原王朝的治理之下;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蕃在河西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吐蕃在河陇一带攻城略地,凉州有近百年是在吐蕃统治之下的,其军政制度、社会文化等都受到吐蕃的影响有所变化,故而作此划分。
对通史撰写团队来说,“重构的真实”与“本来的真实”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试图复原的历史,永远是基于幸存下来的、片段的、被主观筛选过的“证据”而进行的逻辑推演和叙事构建。
《西汉卷》作者司豪强说,编撰的主要困境是基础资料极度匮乏,且仅有的简牍材料中也存在资料重复性、无用性较大的问题,需要围绕主题运用其他佐证材料而进行撰写,“比如我们就吸纳了不少敦煌、居延所出汉简资料,通过‘围点打援’的写作思路,对西汉武威郡的历史面貌进行勾勒。”
“守正”是根基,“创新”是活力。对历史研究而言,创新绝非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保持生命力与学术活力的核心引擎,不断推动历史研究不断突破旧有边界,从“还原过去”走向“理解过去”,乃至“与过去对话”。
《五代北宋西夏卷》作者马振颖告诉记者,与以往关于凉州的历史研究相比,《凉州通史》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充分利用了西北简牍资料、出土碑刻文献和敦煌、吐鲁番及黑水城文书等地出土文书等考古材料。如本卷撰写过程中将所能搜集到的敦煌文献中与五代北宋相关的文献悉数收录,大大增强了内容丰富性。《唐中后期卷》作者陈继宏也表示,通过对敦煌文献与传世史料的进一步研究,理清了张议潮收复凉州的经过以及咸通末年后河西都防御使的任职序列及年代,并对晚唐时期归义军政权、嗢末及唐朝中央政府等三方势力在凉州的争夺过程做了详细论述。
研究内容与视角的创新也是《凉州通史》的一大亮点。《魏晋十六国卷》作者杜海说,魏晋五凉时期凉州政权更迭频繁、年号繁杂,涉及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必须思考如何避免重复前人的工作,尤其在文化、民族与家族等方面的研究上,需要深入探析凉州在魏晋五凉时期传承中原儒学文化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考察这一时期凉州在民族交融中占据的独特地位,揭示凉州大族在地方社会的重要作用等,这些议题均要求采用全面且创新的视角进行多维度考察与分析。
让凉州历史活起来,唤醒凉州的人文精神与文化记忆
自张骞“凿空西域”后,凉州就开始在丝绸之路东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凉州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汉族、匈奴、鲜卑、党项、吐蕃、粟特等民族共聚一堂,为凉州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儒学、道教、佛教、祆教等宗教汇聚一地,进一步丰富了凉州文化的内涵;西凉乐、龟兹乐、中原乐舞于此地共相绽放,彰显了凉州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包容并蓄;王杖诏令册、铜奔马、天梯山石窟、高昌王世勋碑、白塔寺等文物遗迹,更是多民族交流交融、多文化交相辉映的见证与象征。
“可以说凉州的历史是西北地区乃至丝绸之路社会历史的缩影,以十卷本《凉州通史》为契机而深入推动凉州历史研究,以凉州文化为中心而深入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是今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郑炳林教授说,希望广大读者能从《凉州通史》中首先读到的,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或生活片段,而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共鸣与连接”。
岁月无声,唯史能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当前,西北地区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凉州通史》的出版,对打造和传播“凉州文化”品牌而言,正逢其时,意义深远。它不应仅仅是一部记录往昔的史书,更应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代、文化与产业的桥梁,一次对凉州文化精神的唤醒与重塑。当前凉州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如雷台、文庙、天梯山石窟等)可能尚处于“点状”分布状态。《凉州通史》如同一根“金线”,系统梳理历史脉络,将这些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逻辑清晰、故事性强的“凉州文化故事体系”,为文旅规划提供权威的学术依据和叙事蓝本,推动旅游从单纯的观光,升级为深度的文化体验,从而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走路”的活态传承。
来源丨协商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
点赞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