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06-08 21:09
【奔流·三泡台】此去山高海阔,莫忘少年多梦时
2025年的晨光透过智能窗玻璃,在平板电脑的高考倒计时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鬓角染霜的指尖划过屏幕,忽然触到四十年前那个在煤油灯下描摹招生简章的自己。
记忆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场总泛着旧报纸的黄。田埂旁漏风的教室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标语被岁月磨得模糊,油墨味混着稻花香气钻进鼻腔时,监考老师的马蹄表咔嗒声像重锤敲在心跳上。当大专录取通知书寄到村部,父亲把我的铺盖卷捆上二八自行车后座,车铃在晨雾里叮当作响。他反复摩挲红封皮上的烫金字,粗糙的拇指蹭过"英语专科"几个字:"城里好,城里能学洋文。"
那些年的梦境总在循环:交卷铃响时最后一道完形填空还剩三个空,墨水在答卷上漫成故乡的小河,而宿舍床头贴满的重点大学剪报在梦里簌簌作响,背面用铅笔写的"北外英语系"被汗渍晕染成模糊的星芒。就像李白笔下"昨夜闲潭梦落花",这些重复的梦境在岁月里沉淀成诗——直到去年在储藏室翻出卷边的准考证,照片上的少年穿着的确良衬衫,领口洗得发白却挺得笔直——原来反复纠缠的不是学历的高低,而是心疼那个在白炽灯下把《新概念英语》磁带听到消磁的自己。他扑向的从来不是一张文凭,而是"我本可以"的无限可能,是用字母凿开世界之门的勇气。当父亲的自行车碾过乡间小路,车后座的行李捆里,除了被褥还有本用牛皮纸包着的《英汉小词典》,那是我偷偷藏进梦里的星光,每个单词都像一粒火种,等着点燃看世界的渴望。
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见过两组影像:1977年的考场里,三十多岁的考生用布满冻疮的手握着铅笔,试卷边缘用英文写着"Never give up";2023年的智慧考场中,少年在触控屏上标注英语长难句,草稿区画着嫦娥卫星的英文简介。四十六年光阴流转,不变的是答卷上跃动的梦想——当我的投资人朋友指着科创板上市敲钟的照片,说"当年没考上北外翻译系,现在却为中国芯片企业谈成了国际合作";当同班的女生捧着非遗剪纸工作室的双语宣传册,笑谈"中师毕业又怎样,我让民间艺术通过TikTok火到了海外"——那些曾被质疑"读书无用"的时刻,都成了时光盖在答卷上的邮戳。就像父亲自行车后座的行李,后来长出了跨洋通信的翅膀,在特区的晨光里勾勒出梦想的形状,每个字母都在时代的键盘上敲出回响。此刻忽然懂得,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沙场梦,与今天青年在代码里构建的数字蓝图,原是同一种追梦的姿态——梦的形态会变,但"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勇气永远鲜活。
去年同学聚会,当年考上北外的班长成了自贸区跨境法务专家,而中专毕业的同桌在义乌经营着跨境电商公司,用流利的英语给非洲客商直播带货。他聊起带着乡亲们把传统刺绣卖到海外时眼里的光,和班长分析国际经贸条款时的激昂,竟有着同样的灼热。忽然明白,真正的答卷从不在高考分数栏里——有人用代码编织数字经济的经纬,有人用画笔勾勒乡村振兴的画卷,有人在国际谈判桌上想起当年抄在词典扉页的"长风破浪会有时",有人在海外孔子学院的讲台上续写着"有朋自远方来"的誓言。
我总想起深圳湾创业广场的凌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刚毕业的年轻人啃着面包改英文商业方案,电脑屏保是母校的校训,桌上摊着的《牛津高阶词典》夹着张字条:"此去山高海阔,莫忘少年多梦时。"
这世间最动人的不是梦想的圆满,而是一代代人接过笔时的坚定。就像此刻晨光漫过城市的摩天楼,每扇窗后都有新的答卷在铺展。当年父亲自行车轮碾过的田埂路,早已变成连接世界的星光大道,而车后座那个装着词典的行李卷,正化作无数个在时代考场中奋笔疾书的身影,把"不可能"写成了"不,可能",让每个字母都在岁月里绽放成照亮未来的星光。若有一天能将梦赠予他人,我愿把四十年前那个在煤油灯下梦见"北外英语系"的少年梦,装进今天青年的书包——让李白的花梦、陆游的兵梦、艾青的土地梦,都在新时代的答卷上,生长成跨越时空的星辰共鸣。
文丨萧毅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梁秋燕
老墨
2025-07-31
初心
茉沫的向日葵🌻
2025-07-18
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和来路。
茉沫的向日葵🌻
2025-07-18
此去山高海阔,莫忘少年多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