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07-13 15:32
三十岁前,我总以为人是被惰性捆缚的。那些铅字密布的书页,于我而言像座沉默的山,目光落上去便觉千斤重,心神不由自主地涣散。周遭总有人说,读书是苦役,需以钢铁意志强逼自己翻过最初的坎;至于热爱,更是需耗尽半生锤炼才得的偶然。那时我偷偷想,世间那5%的佼佼者,大抵是天生带着超人体质吧,不然怎扛得住这般日复一日的精神劳作?
命运的转折来得悄无声息。三十岁那年,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一推,我竟跌跌撞撞闯进了书的深海。起初真是如陷泥沼,每翻动一页都要和自己的懈怠较劲,眼睛盯着字,思绪却早飘到了窗外流云的影子里。可不知从何时起,那些方块字里竟渗出了养分——历史书里的王朝更迭藏着人性的密码,科学著作中的公式定理暗含宇宙的浪漫,文学作品里的月光总能恰好照进我某刻的心事,像一帖温润的药膏,轻轻敷在生活的褶皱处。
我渐渐摸索出交叉阅读的妙处:读史书读到沉郁时,便换一本科普让理性松快,像从密林中钻出来撞见一片开阔的草场;啃哲学啃到脑仁发紧,就翻本诗集让文字在舌尖流转,仿佛喉间含着晨露浸润的浆果。不同领域的书页像错落的石阶,让脑力在切换间自然休憩,又总被新鲜的认知激活。日子久了,书页的翻动竟成了本能——晨起翻几页散文醒神,字里行间的草木清气漫过鼻尖;午后读段理论沉淀,逻辑的藤蔓悄悄爬满心墙;睡前在小说里寻个好梦,让故事的余温裹着呼吸入梦。一日不碰书,便觉灵魂像被抽走了水分,连指尖都透着干涩的痒。
这一读,便是三十余载。从而立走到花甲,每年百本的积累早已不是任务,更像呼吸般自然。这些年里,我渐渐推掉了那些觥筹交错的无效社交,婉拒了凑数的热闹活动,愈发懂得将日子聚焦在真正值得的事上。旁人说我如今更重养生,案头常摆着枸杞与清茶,可他们不知,于我而言,书页间的呼吸才是最好的滋养——笔墨的清芬能涤荡心尘,比晨露更净;先贤的哲思可温润脏腑,比参汤更醇;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智慧,早已成了我血脉里的元气,让每道皱纹里都藏着通透的光。当浮世的喧嚣如潮水退去,案头的墨香便愈发清晰,原来能沉下心与文字对谈的时刻,才是生命最丰盈的留白。
旁人总惊讶于我言谈间的从容——那些散落在不同书中的智慧,早已像晨露渗入土壤般,融进了我的举止与文字。写文章时,不必刻意堆砌,那些读过的史例、悟过的哲思会自个儿从笔尖跳出来,像枝头熟透的果子自然坠落;与人交谈,曾经卡壳的表达变得流畅,因为许多观点早已在千百次与先贤的对话中打磨得透亮,如溪水里洗过的卵石。更珍贵的是认知的跃迁:当你每天都在和人类文明中最崇高的精神对话——和苏轼共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看他把竹杖芒鞋走成胜马轻裘;与爱因斯坦琢磨宇宙的边界,听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听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讲极简的智慧,看他用两年时间种出生命的本真——世间烦忧便如尘埃落定,哪还有什么坎儿跨不过去?
我的导师高新才先生总笑称我是“新时代的阿Q”,说我身上那股子乐观向上、摔了跟头也能笑着爬起来的劲儿,像极了打不垮的生命力。这“阿Q精神”里没有自欺的虚妄,倒是多了份书页浸润出的通透——当你见过司马迁在蚕室里写下“究天人之际”的坚韧,竹简上的血痕都透着不屈的骨;读过曼德拉在罗本岛狱墙上刻下的希望,铁窗缝里的月光都长成了树;便懂得所有困顿不过是生命的插曲,风雨过后总有新的章节要写,每个逗号都藏着重启的力量。
原来“热爱”从不是天赋的灵光,是岁月熬煮的茶汤。那些看似微小的坚持,像溪流汇集成河,慢慢冲刷掉灵魂的蒙尘,让本就藏在深处的求知欲重新发亮。这光芒从不曾熄灭,只是等着被某本书、某个句子、某个瞬间重新擦亮——或许是读到“为天地立心”时的浑身一震,或许是撞见“人间至味是清欢”时的心头一暖,又或许只是某个午后,阳光落在“希望”二字上的刹那。尤其在这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指尖划过屏幕的浮躁里,能静下心逐字品读的人愈发稀少,可正是这份稀少,更显读书的珍贵。只要你肯日复一日地翻下去,那些铅字总会在某一天突然活过来——让你出口时自带风骨,如松间明月照人;落笔处自有乾坤,似笔下山河铺展;让所有读过的书都内化成骨血里的淡定,举手投足皆是从容,连眉峰的弧度都藏着书里的风。
这大概就是阅读最慷慨的馈赠——它让我们在文字里重遇自己,在时光里慢慢活成一束光,从青丝到白发,始终明亮。当最后一页翻过,墨香仍在生命里继续书写,那才是永不落幕的觉醒,是灵魂与永恒的私语。
文丨萧毅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刘杨
老墨
2025-07-31
原来“热爱”从不是天赋的灵光,是岁月熬煮的茶汤。
fgg
2025-07-22
不错
茉沫的向日葵🌻
2025-07-18
书籍是人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