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06-10 11:28 6.27万热推
夏令营一词,对于“70后”和部分“60后”群体来说并不陌生。在假期研学旅行和国内旅游市场尚未完全成型的20世纪80年代,参加夏令营可能是青少年最为期待的“走出去”的机会。暑假将至,咱们聊聊当年陇原大地上夏令营营旗飘扬的那些历史瞬间。
40多年前,学好本领投身“四化”建设是广大青少年的雄心壮志。兰州是西北地区科研单位相对密集的城市,当年在兰州举办的“国字号”夏令营大多颇为“硬核”,主打科技路线。
少先队员参观兰州市电信局人工长话台 引自《中国邮政》1983年第2期
1983年是世界通信年,根据世界通信年中国委员会的活动安排,当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以普及通信科技知识、培养通信后备队伍为主题的青少年通信科技夏令营。甘肃分营在兰州举办,开展了参观邮电通信设施、学习通信技能、动手制作通信器材等活动。从少先队员参观兰州市电信局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兰州市电信局长途电话台尽管仍然使用人工接线,但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也算是“高科技”设备了。
198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考察夏令营在兰州五泉山公园开营。引自《地球》1984年第6期
1984年8月,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的200名青少年地学爱好者及辅导员齐聚兰州五泉山公园,举行向西北建设者和保卫者致敬暨地学考察夏令营开营仪式。参加活动的各地代表向西北五省区赠送了包括海南岛珊瑚和椰雕、云南大理石屏风、北京汉白玉以及贝雕、树种、字画等800余件具有各地特色的礼品和上千封致敬信,西北五省区亦向各省区市回赠了岩矿标本及地球仪等礼品。活动期间,营员们在兰州参加了“黄河母亲”塑像奠基仪式,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白银厂有色金属矿山、窑街煤矿及刘家峡水库。这次活动由地质矿产部和中国地质学会联合举办,旨在响应党中央号召,将青少年地学爱好者的注意力引向大西北,引向生产建设第一线,让青少年们了解大西北,认识大西北,将来投入到西北建设中去。由此可见,世纪之交的西部大开发人才准备从青少年抓起并非一句空话,早已未雨绸缪。
1985年8月,由中国真空学会科普教育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真空科技夏令营在兰州开营。来自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四省区的近90名优秀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参加活动。夏令营期间,青少年们参观了研究所、工厂,游览了刘家峡水库、兴隆山,听取了真空科普报告。话说这个夏令营放在兰州举办也是得益于兰州作为国内真空技术重镇的战略地位,当年老兰州人耳熟能详的真空设备厂、航天510所等单位研发的产品都是妥妥的“国之重器”。
前面所述之夏令营多为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型夏令营,对于为数众多的基层中小学校来说,能否自办夏令营呢?答案是肯定的。当年的《甘肃教育》专门刊载文章(作者武广久),依托甘肃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介绍适合基层学校举办的五种简易夏令营。一种是“火炬夏令营”,主打革命传统教育。以甘南州夏河县某小学为例,组织三年级以上六个中队,在红军驻扎过的山坡上自己搭建帐篷,为红军烈士扫墓献花,举行篝火晚会,朗诵长征诗篇和表演长征组歌合唱。次日全体学生自力更生为野餐提供新鲜食材。夏令营为期两天,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一种是“民族团结夏令营”,让营员去体验草原文化,孩子们通过互动交流、与不同民族的小伙伴分享心得、共叙友谊、共同成长,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在孩子心中;一种是“黄河之滨夏令营”,算是1.0版的黄河文化研学之旅。永靖县某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刘家峡水库大坝和电厂、游览炳灵寺石窟,并安排了垂钓和与当地小朋友联欢等体验项目,“工业风”与“历史风”混搭,毫不违和。一种是“可爱的家乡夏令营”,侧重孩子们的社会调查实践能力。某县城关小学采取在校住宿、回家就餐形式举办夏令营,各中队白天外出参观调查家乡历史文化、搜集家乡物产标本,晚上搞联欢、开故事会,绘制家乡发展蓝图。一种是“文体夏令营”,主旨是培养文体活动积极分子。某县文昌街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将夏令营分为艺术和体育两部分,艺术部编组音乐、舞蹈、美术三个中队,体育部编组足球、武术、田径三个中队。除此之外,还专门设计有名为“勇敢者的道路”行军活动,沿途设置有沙地、山谷、沟壑等障碍物,类似于今天的团队拓展训练。日程充实、干货满满。
少先队员高举夏令营营旗行进在沙漠之中 引自《甘肃教育》1984年第11期
除了学生之外,学校老师也是夏令营里的大朋友。比如1984年暑假,甘肃古生物学会组织由兰州市19所中学的22位生物教师参加的古生物夏令营,奔赴以中生代与晚古生代地层发育充分、动植物化石丰富著称的靖远煤矿,开展田野调查活动,采集蕨类、石松、苏铁、苔藓虫、珊瑚、海百合类等是十多个门类600余块化石标本,主打一个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今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强调:“少年儿童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未来生力军,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学校。”温故而知新,今天夏令营的组织水平与价值蕴含和40多年前相比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父辈的旗帜永不褪色、永远飘扬,当年的鲜活事例与实践经验对于今日之夏令营亦不无参考借鉴之处。曾经的老夏令营营员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文丨史勇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