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07-16 18:57 5.81万热推
全面抗战爆发后,甘肃成为战略大后方和重要的国际交通线,兰州作为举足轻重的节点城市,在全民族抗战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苏联援华、兰州空战、八办风云、抗日救亡……关于甘肃抗战史不乏宏大叙事的研究成果、原汁原味的口述资料以及具象化的文学影视作品。与此同时,“小人物”和“小事件”亦能彰显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兰州首度遭受日机空袭时民众的第一反应如何?旧中国“万国牌”武器装备在兰州防空作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陇原大地上的众多古建筑如何因地制宜服务抗战大局?甘肃各类博物馆如何在抗战烽火中发展壮大、各尽其能?……这些历史细节如同今日的“短视频”“微电影”,读者朋友不妨刷一刷,分享鲜活生动接地气的陇原抗战故事。
饱经沧桑的古建筑既是文化遗产,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全面抗战的烽火中,甘肃虽然地处大后方,亦有个别古建筑蒙难,众所周知者如金城古刹普照寺毁于日寇空袭。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古建筑在战时以不同形式被再生利用,辟为军事、政治、教育、文化等用途。古建筑在西方通常被誉为“凝固的音乐”,80多年前的甘肃古建筑则承载着一部凝固的陇原抗战历史。
兰州五泉山古建筑
1937年11月8日午后,记者徐盈赴兰州五泉山采访准备接任甘肃省主席的朱绍良。此时的五泉山武侯祠、嘛呢寺等古建筑已经被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征用作为办公场所,戒备森严。徐盈之后发表的采访记出于保密因素只隐晦提及五泉山字样,而没有具体地点。李烛尘著《西北历程》一书中亦曾写道:“五泉山在南门外,本为甘肃省名胜地,现因驻军,非要人介绍,不能入内。”第八战区设立之初管辖甘青宁三省,后期纳入陕西、新疆两省,五泉山古建筑可谓全程见证了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军事斗争的波谲云诡。
1938年,“中央警官学校兰州特种警察训练班”(军统兰训班)成立。据王纯业《抗战时期的兰州特警训练班》一文回忆,该校校址设在兰州城外关帝庙和城内木塔寺,钻通城墙修筑孔道将两处古建筑连成一体,学校以城墙为界分为前后两院,搬迁大殿内塑像,改造为各中队宿舍,西北角城头望河楼改为图书馆,另有部分教室、宿舍、办公用房设在雷坛河西岸金天观。凡事皆有两面性,该班虽冠以军统之名,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还承担了为中美盟军培训电讯和气象人员的任务,由美国海军教官来兰讲授密码、报务、气象等课程,并在兰州郊外华林坪指导开展施放气象观测气球等实习科目,毕业学员大多奔赴抗战前线,所获取的气象情报为太平洋战区对日作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据地方志记载,木塔寺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之嘉福寺,木塔于清康熙年间重修、同治年间被毁;关帝庙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原址位于兰州通济门外。这两处古建筑也算是间接见证了中美二战合作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进程。
兰州五泉山抗战时期曾为第八战区司令部驻地
除了直接为抗战军事目的服务外,有的甘肃古建筑也为战时后勤保障作出了贡献。如天水伏羲庙、玉泉观等古建筑曾被征用改建为后方医院,承担伤病员救治和休养职能。又如为保障苏联援华物资运输车队食宿和修理,河西走廊沿途各县大多依托传统庙宇改造设立招待所,移除塑像、粉刷墙壁、布置床铺。著名报人萨空了在《由香港到新疆》一书中回忆,1939年西行途中,河西走廊各县招待所多系庙宇改建,神像大半移去。如山丹县招待所原为关帝庙,院内还配置乒乓球台;安西县招待所则由龙王庙改造,始建于同治七年,大殿旁尚存左宗棠西征至此奉敕建庙的石碑。考虑到苏联援华人员的饮食习惯,各县招待所大多供应西餐,萨空了一行就曾在永登招待所享用过包括罗宋汤、牛排、肉饼在内的俄式餐点。
全面抗战时期,甘肃古建筑在巩固民族团结、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亦扮演了重要角色。
榆中兴隆山,抗战时期成吉思汗陵寝西迁于此
1939年夏,成吉思汗陵寝西迁榆中县兴隆山太白宫(大佛殿)。中央通讯社西安分社记者丁履进在通讯集《西兰之间》中曾以专文详细介绍兴隆山秀丽景色和成陵西迁细节:“兴隆山上以大佛殿为主庙,殿宇嵯峨,楼阁瑰伟,现已油饰一新,成陵陵寝即厝此处。”大殿四壁以黄缎遮蔽,殿内设供桌及祭品。“大佛殿附近各庙,亦均经修整,作为护卫驻扎处所。”并着重记叙了当地为保障移陵工作顺利进行而付出的努力:“由兴隆山下至太白宫,本为羊肠小道,榆中县政府动员全县壮丁,展宽路面,錾成梯阶,以便陵寝移迁。”
抗战初期,部分山西、河南流亡学生西迁甘肃,当局分别在天水、清水组建国立第五中学和国立第十中学,前者校址设在天水玉泉观,后者校址设在清水县文庙。以国立十中为例,学生在大殿打地铺,四人共用一长条桌和一盏油灯,齐充浩在《国立第十中学始末》一文回忆道,“清水人民憨厚、淳朴,若没有清水人民的辛劳供养,十中数千名师生是难以度过这漫长的岁月的。”
1938年,原“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改组为“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边疆学校肃州分校”,以酒泉西大街之三义庙、武庙、药王宫为校址,改建武庙为礼堂、药王宫为办公室、三义庙为文艺演出舞台,次年又将通化门城墙内玉皇阁拆迁至校内作为图书楼。1941年8月改名国立肃州师范。在古建筑历史文化氛围熏陶下,该校抗战时期为边疆地区培养了大批各层次人才。
抗战时期依托地方古建筑设立图书馆亦值得一提。1939年7月,天水县图书馆成立,馆藏主要来自邵力子捐赠图书,自陕西辗转运甘。馆址设在县城南中山公园水月寺西侧王公祠。据金勇、王枢《邵力子先生与天水图书馆》一文记载,该祠堂系清代建筑,门庭为两层木楼,楼下为门道,楼西并列三间阅报室。祠内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前院花木扶疏、藤蔓掩映。中院东房辟为邵力子先生纪念馆,于右任题写匾额。后院为书库和阅览室。邵氏捐赠图书“共五千二百四十二种,一万六千六百一十六册,合册帧照片等,略得五万卷以上。”
英国建筑史学者汤姆·威尔金森在《砖石之道:建筑改变人类生活》一书引言里写道:“建筑是人类最绕不开的艺术形式……建筑存在于芸芸众生之间,继而构成人类社会、生活、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考察全面抗战时期的甘肃军事史、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以至民族团结史、医疗卫生史,古建筑的再生利用同样是绕不开的话题和客观事实,相关古建筑很多至今仍然存世,它们在全面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深入开展价值阐释与传播弘扬。
文丨史勇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柴立华
刘小雷
奔流新闻记者 文化新闻
网友15952
2025-07-17
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