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07-16 19:21
滩歌镇,坐落于今甘肃武山县西南,渭河支流山丹河畔。这座丝绸之路南路茶马重镇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真宗时期。离滩歌古镇不远的卧牛山属秦岭西端与岷山交会处,卧牛山的白崖沟藏有一处北宋摩崖石刻,千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202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月中旬,我们去往武山县滩歌古镇附近的卧牛山,寻访一方珍贵的北宋摩崖石刻。
滩歌古镇
出了滩歌古镇,公路沿途的村庄逐渐消失,开始出现漫山遍野的森林之时,卧牛山的地界便到了。近看远观,连绵起伏的座座山脉之上,皆是绿意融融的山林。山体都因树木茂密而被遮挡得严严实实,高低不同的树木使群山少了些陡峻,却多了些柔和。
一进山里就开始出现的溪流,也随着山势的聚拢,原本开阔平缓的水面,逐渐变得窄小而湍急。
这条溪流就是南河溪。
白崖沟摩崖石刻
行走不远,就看到路边矗立着一块石碑,刻有“白崖沟摩崖石刻”的标识。石碑之后陡峭的山崖上,隐隐似有铁画银钩的字迹,让人惊喜莫名。
早在1965年秋天,当地学者漆荣攀爬在崖前的松树上,抄录了石刻全文。后来,又有热爱文史的学者系结两杆木梯,以漆荣的抄文为底本,逐字进行了核对。石刻共16行,首行6字,次行3字,尾行19字,其余均行20字,共计276字。碑刻十分精美,书艺异常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物鉴赏价值。
学者们辨析的碑文全文如下:
政和八年,岁在戊戌,有诏修建宣德楼、集英殿。八月下巩州,计置巨材,自五丈至百,亦其数二千三百七十有奇,以转运、提刑、常平司钱充其费。转运使张孝纯、防御使王子夕、提举木□叶蒙正实领使事。九月辛巳,合州县官□董其役。吏益知劝,民不告劳,越十一月己巳毕工,凡一百有九日也。夫臣子享上之忠可谓美矣。
知州事董序道,判州事魏润博,诸司属官张菘、高荷、范直方、王南朋、刘焘,编拦将官库规司录事蒲庆余,曹官钱野、张侃,陇西令张希荀、丞梅亮,城寨官高公翰、王佖、冯康民、李嗣良、张公彦、马钧、周温之、元焘、赵继贤、安寔、辛叔杰、卢国华、吕公裕、张岩、王宗、许淳,监木务贾传、朱宪、李芾,屡集于青竹平之山。咸谓是役也,成功之敏前此未有,不可不书,于是润博记之于崖,以传不朽云。田庆、杜千刊字。
碑文所列36人,除刘焘外,只有四人姓名可考。碑文中的张孝纯系熙河路转运使,其后于1123年任河东安抚使、太原知府。诸司属官高荷,荆南人,自号还还先生,曾拜黄庭坚学习杜诗。晚年为童贯客,任兰州通判,以涿州知州终。范直方,系北宋名相范仲淹曾孙,曾任刑部员外郎。由此可见,白崖沟石刻的珍贵。
这方摩崖石刻记述了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皇帝下诏重修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被大火焚毁的皇宫宣德楼、集英殿,由熙河路(治所在今临洮县)转运司、提刑司、常平司出资,转运使张孝纯、防御使王子夕、提举木伐司叶蒙正具体负责在青竹平(今滩歌清水平)采伐木材的事迹。
摩崖石刻所在区域
为什么汴京修复宫殿,要到渭河上游的武山伐木?
现在从天水到武山间,渭河沿岸,除南山有少数林地外,几乎没有成材的森林,到处是农田庄舍,岂知在千年前的宋朝,从宝鸡开始,经陇山,沿渭河西溯,直至武山、漳县境内,这一带的南山,自古竹木成林,松柏参天……
重修宣德楼和集英殿作为大宋的“形象工程”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汴京坐北朝南,由处于同一中轴线的外城、里城、皇城构成。宣德楼(宣德门)系皇城正门,也是京都标志性建筑。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从宣德楼向南到里城的朱雀门,是一座阔为二百余步的宫廷广场,中央官署分列两旁,建筑特别壮美,被称为京都的“御街”。入宣德楼正门,是宫城内最大最高,可容纳数万人的大庆殿,其西为集英殿。集英殿始建于赵匡胤初年,原名广政殿,1032年更名为集英殿,宋徽宗政和五年又改名右文殿,是皇帝策试进士和每年举行春秋大宴的场所。
重修如此重要的宫殿,柱梁自然要最好的巨木,徽宗的诏书于政和八年八月下达熙河兰会路之巩州(今甘肃省陇西县),各级官员不敢怠慢,汇集在青竹平筹划勘察农历九月初二开工,十二月二十一毕工,共109天,采伐五丈至十丈巨木2370余根。
有学者解读说碑文的书丹者刘焘,浙江长兴人,苏轼弟子,“善书法,笔势遒劲”,深受黄庭坚的赏识,然而他记载的并不是“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的风雅之事,而是明明白白的苛政。
这一苛政从北宋王朝一建立就开始了,持续了近百年。从北宋建元起,朝廷在渭河上游第一次采伐木料,961年,即北宋建立的第二年。这一年,高仿出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知州。
高仿在巡察辖境时发现,秦州“多巨木” ,州西北的夕阳镇(今天水市新阳镇),“连山谷多大木”,而大、小洛门(今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境内)“皆巨材所产”,熙河一带更是“山林久在羌中,养成巨材,最为浩瀚”,而百废待兴的开封城正在大兴土木,要兴建街坊相连、楼舍弥望的大都市,全城都急需大量优质木材。
高仿认为,若将渭河上游采伐的木料运到汴京,不仅可以解决急需木料的问题,还有丰厚利润可赚。于是高仿立即招募300名士兵,建立采务造——也就是现在的伐木场,开始开辟从天水溯渭河向西,直达武山的伐木通道。
渭河上游的地区“一排排巨大树木被砍伐之后,顺着山林间一道道‘溜槽’被滑到山脚,人运车拉,搬运到渭河岸边。然后,这些来自渭河上游的西秦岭北坡,甘肃境内武山、甘谷一带的千年松柏,将从这里启程,乘着波涛汹涌的渭河巨浪一路东进,途经关中,从陕西潼关附近进入滚滚东去的黄河,直抵正在建设中的汴京。”这些木材成为京城那些崔嵬殿宇的屋梁。
最初的采伐,是在便于运输的渭河岸边附近的山岭。到了后期,渭河水运便利的地方的可用之材被砍伐殆尽,专为朝廷组建的砍伐运输队伍,不得不向渭河两岸更南或更北的林区推进。
到了此块摩崖石刻刻写之时,为了完成徽宗的诏令,地方官员走遍附近山岭之间残存的森林后,他们终于在武山县南部秦岭深处的滩歌一带,找到了符合朝廷要求的用材林——南河源头附近的青竹坪。
武山卧牛山
可以看到,如今的卧牛山区,山间大部分地方长的是低矮的灌木,偶尔只能看到碗口粗细的松树。这些情形,很难将其和石刻中记载的此地山中长满“巨木”的情形联系起来。
出于时代所限,生活在千余年前的宋人不可能清晰地认识到林木所具有的巨大的生态功能,持续百年的伐木国策,使得渭河上游地区缺少植被涵养,水土大量流失,此前清澈的河水成为滚滚浊流,径流量也大为减少,后世的史书关于渭河航运的记载便属凤毛麟角。
于是,这方摩崖石刻记录了渭河上游从“万木参天”到“旱腰带”的千年生态之变,成为一块警醒牌,昭示后人要爱护森林资源,一旦乱砍滥伐,绿色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文|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柴立华
刘小雷
奔流新闻记者 文化新闻
张原诚
2025-07-17
了解一段历史
网友盐川葱
2025-07-17
文化深厚
寒星
2025-07-17
考古永远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