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22小时前
文/何天鹏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甘肃以其连接内陆与边疆的独特战略区位,成为支撑抗战全局的西北国际援华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引领下,通过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中共甘肃工委的统战工作以及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甘肃为保障国际援华物资畅通、维护战略大后方稳定、凝聚各民族抗战力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其战略地位与历史功绩具有不可替代性。
西北动脉贯通援华生命线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苏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正式确立援华机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双重推动下,各方力量空前凝聚,成功构建起联通中外的战略动脉,一条以西北为核心的国际援华物资大通道应运而生。
空中走廊守护云端补给线。西北航空运输线以苏联阿拉木图为起点,穿越新疆,延伸至甘肃兰州,构建起辐射全国战区的空中补给网络。国民政府在兰州设立空军第四路司令部,统一指挥协调航线飞行,设立空军第七总站承担维修保障重任。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推动下,甘肃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或扩建了兰州、中川、临洮、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机场,为空中运输筑牢根基。西北航空运输线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也因此成为日军眼中钉。日军先后出动670余架次飞机疯狂轰炸兰州,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严峻威胁,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地面高射炮兵部队密切配合,在兰州上空展开激烈防空作战,累计击落日军飞机40余架,用热血与牺牲守护了这条空中补给线的畅通。
陆上通途织就物资运输网。国际援华陆上通道以兰州为重要交接点,从苏联入境后,经新疆进入甘肃,再转运至全国各地。甘肃积极推进公路路网建设,完成了甘新、西兰、甘青等干线改造及支线配套工程。截至1945年6月底,全省公路总长达到4411公里,通车里程2954公里,初步形成全省公路网系统,兰州成为西北地区公路网的中心。依托这一陆上交通网络,国际援华的飞机、大炮、枪支弹药、医药器材等大批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为前线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资支撑,成为抗战物资运输的主动脉。
传统运力补充运输体系。为弥补机械化运力的不足,甘肃成立车驼管理局,办理驿运业务。到1942年,甘肃境内已形成2条干线及5条支线的驿路运输网络,充分调动了民间运输力量。同时,传统皮筏运输在战时发挥了显著作用。1940年冬,甘肃组建“水上运输队”,分别沿着黄河向宁夏、绥远,沿着嘉陵江向重庆运送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汽油等军用物资。中共甘肃工委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深入黄河沿岸,向广大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极大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为战略物资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甘肃曾集中采购2000多个羊皮筏组建航运队,仅用15天就将近300吨汽油运至重庆,被誉为“筏子赛军舰”。
为了开发玉门油矿,在周恩来的关心协调下调运了延长油田的两部钻机。此图为1939年3月运抵玉门的第一部顿钻。
资源后盾支撑抗战大后方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随着东南沿海工业区的沦陷,甘肃依托其资源储备与战略纵深,成为中国工业内迁的重要承载地。通过能源开发激活动力引擎、工业合作运动焕活后方产能、根据地经济建设稳固保障根基,甘肃成为支撑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后方。
能源开发筑牢抗战动力根基。在国共合作背景下,面对沿海能源供给线中断的困境,1938年国民政府决定开发玉门油矿。周恩来安排运送陕甘宁边区的两台钻机支援建设。1939年,国共合作开发的玉门油矿打下第一口油井。整个抗战期间,玉门油矿共产原油25.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同时,甘肃的煤炭工业快速发展,阿干镇、永登等煤矿采用机械采煤,产量显著上升。甘肃能源工业所产战略物资,不仅满足后方需求,更源源不断输往前线,成为支撑抗战经济的“黑色血液”。
工合运动激活后方工业活力。东部沿海工业基地沦陷后,物资匮乏问题凸显。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夫妇与路易・艾黎提出“中国工业合作社计划”,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艾黎、斯诺常与周恩来商谈,艾黎还三次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支持下,甘肃工合组织吸纳失业工人、难民及技术人员,在兰州、天水等地建立合作社网络,形成以纺织业为支柱的多元产业格局。1939年,甘肃工合高效完成百万条军毯等军需物资生产任务。甘肃工合组织生产的军需民用物资,不仅满足了后方军民生活需求,还为八路军等抗日武装提供了重要物资支持,有力支援了抗日根据地建设与持久抗战。
陇东根据地稳固抗战大后方。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承担着稳固后方的重任。通过土地政策调整,实施减租减息政策,建立“二五”减租的新型租佃关系,激发民众生产抗日积极性;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粮畜增产,构建军民融合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兴办各类军民用加工厂,加强商业贸易,建立完善金融体系,发行边币稳定物价。陇东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构建起军民协同的保障体系,为抗战大后方的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抗战期间,陇东根据地战士们在开荒种地。
血肉长城凝聚御侮磅礴力量
甘肃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抗战大后方,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与中共甘肃工委积极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力宣传党的抗战方针,各族民众踊跃参军参战、全力支援前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同袍同泽、共御外侮”的精神,构筑起协同御侮的立体抗战格局,凝聚起抵御外侮的磅礴力量。
统战工作织密抗日协作网。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兰州的公开机构,积极发挥革命接待站与战斗指挥所的作用。它与甘肃国民党军政要员建立密切联系,推动国共合作抗日政策落地,营救红西路军失散人员;通过与苏联代表处联络,传递情报、保护过往人士,输送进步青年赴延安;接收转运苏联援助物资,送到陕甘宁边区。中共甘肃工委则以秘密方式推进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发动群众,建立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甘肃青年抗战团等多个抗日团体,其中甘肃青年抗战团在全省25个县设72个分支,团员达3000人。建立中共兰州回民特别支部,团结少数民族参与抗日。陇东根据地秉持团结抗战原则,通过“三三制”政权试点,最大限度地将各党派、各阶层中的抗日力量团结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之下,成为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
图为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旧址,原兰州南滩街54号,今甘南路700号。
文化宣传点燃全民救亡热情。新闻战线,出版了《民众通讯》《西北青年》等十几种进步刊物,积极传播抗日思想,形成强大舆论声势。文艺战线,王氏兄妹剧团、新安旅行团等团体深入城乡,以歌咏、街头剧、电影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萧军、老舍、茅盾等文化名人也来到兰州开展抗战宣传,极大激发了民众热情。教育战线,陇东根据地将教育与抗战动员结合,通过干部培训、扫盲运动普及抗日理念。省外留学生抗战团、甘肃青年抗战团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返乡宣传,陈嘉庚、李约瑟等知名教育家来兰州考察,进一步扩大了甘肃抗战的社会影响力。
全民动员汇聚抗战支援力。兵员动员上,全民族抗战8年间,甘肃应征入伍的青壮年达41.82万人。邓宝珊将军曾感慨,全甘肃数十万壮丁与牺牲在战场的十几万三陇健儿功不可没。粮秣供应方面,每年有几十万石军粮被征购征借,庆阳老区向边区交公粮1360万斤、公草马料319万斤。1943年至1945年甘肃民众献纳战马11801匹。财力捐献中,民众踊跃认购各类公债,河西各县半月募得献金12.6万元,全省动员开展“一元献机”和“一县一机”运动,夏河拉卜楞寺代表团赴重庆捐献飞机30架。民众参战形成“男女老幼皆战士”的格局,1713.8万人次民工参与修路、运粮等支前劳务,天祝群众留下“不要工钱,不讨饭钱,只为抗日作贡献”的民谣,陇东根据地组织数万担架运输人员支援前线,妇女们织布纺线、缝制军衣军鞋,全力保障前线需求。甘肃各族人民用血肉与行动凝聚成坚不可摧的长城,为全民族抗战胜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甘肃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深刻诠释了战略大后方的关键支撑作用。从保障国际援华生命线到夯实战时经济根基,再到凝聚全民族抗战伟力,甘肃军民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坚韧、奉献与牺牲,铸就了支撑持久抗战、最终赢得胜利的坚强后盾,其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甘肃历史上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