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4小时前
千年敦煌,文脉流芳。9月21日,作为2025敦煌论坛之一的“敦煌IP的文学艺术多元呈现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在致辞中多次强调敦煌文化当代转化与传播的重要意义,并特别提到奔流新闻出品的《蓝色敦煌》等作品,赞誉其以现代语态激活古老文明,成为敦煌IP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
胡邦胜在致辞中强调:“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新机遇,发挥文学读本的优势,深耕内容创作,为敦煌IP的艺术转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奔流新闻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深耕内容创作,从2023年至今,陆续推出乐舞融合作品《敦煌妙音》、动画微电影《蓝色敦煌》及MV《敦煌颂》等敦煌IP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致辞
《敦煌妙音》:敦煌IP的数字化探索实践
2023年9月3日,第六届敦煌文博会开幕前夕,《敦煌妙音》惊艳亮相。
《敦煌妙音》是奔流新闻重点打造的“推开甘肃的门”系列文化IP首部作品,也是甘肃首部数字乐舞融合作品。作品创意灵感来自妙音神鸟的传说,通过对榆林窟第25窟壁画的场景还原,讲述一只灵鸟幻化成妙音神鸟蜕变重生的故事。
创作团队立足敦煌文化,融合运用原创音乐、真人舞蹈以及3D建模等多种表达方式和技术手段,聚焦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审美契合点,让整部作品充满浓郁的敦煌韵、中国风。有网友说这是“一部真正属于我们甘肃自己的数字艺术作品”。
《敦煌妙音》在奔流新闻各平台首发后,当天全网传播量突破600万,随后在第六届敦煌文博会B区展馆亮相展播。截至目前,该作品全网累计传播量超过2000万,成为“经典IP+数字技术”的一次成功探索实践。
《蓝色敦煌》:敦煌文本的创新转化与呈现
2024年9月20日,第七届敦煌文博会会期的第一天,《蓝色敦煌》如期上线。
弘扬敦煌文化,离不开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转化传播。《蓝色敦煌》改编自著名作家叶舟的短篇小说《蓝色的敦煌》。原作品通过讲述发生在莫高窟画工身上一个关于爱与和解的故事,展现敦煌文化中温暖而深沉的情感内核。
如何在保留小说精髓的同时,找到适合动画微电影的独特表达?怎样在有限的5分钟内既体现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又引发个体的感触和感动?在经过十几次的反复修改后,剧本终于敲定,还获得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剧本征集和选题扶持项目。
为了达到理想的影视转化目标,动画制作团队同样精心打磨。调整建模效果,优化人物形象,不断地尝试、推翻、再尝试,精益求精。作品上线后,创下四天时间全网累计1000万阅读量的可观数据,同时得到“宝藏敦煌,就该这么宣传”的鼓励,但也有网友提醒“这个动画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确实,这部作品并不完美,但奔流新闻创作团队在探索、在提高。因为,敦煌本身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IP,常讲常新……
《敦煌颂》:AI技术赋能敦煌文化表达
2025年9月20日,第八届敦煌文博会如约而至,《敦煌颂》正好热场。
《敦煌颂》同样由叶舟创作,歌词一共8句:“一沙一叶一佛像,一山一泉一故乡。一窟一墙一坛场,一笔一画一颂唱。一卷一纸一苍茫,一秋一春一照亮。一天一地一念想,一世一生一敦煌。”让其成为一首完成度高的视听作品,必然在体量上要进行“扩容”——当然,这种扩容是艺术呈现的需要,而不是时间进度条的生硬拉长。
在音乐创作和视频剪辑过程中,主创团队同样经历了多轮的“头脑风暴”,就像歌词“以少胜多”表达的那样,创作也需要找到一条“捷径”。按照推进计划,留给创作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个月。经卷在风中舒卷、飞天脱离壁画飞升、九色鹿腾空跃入莫高窟……这些画面效果,用传统动画技术在短期内难以完成,好在AI生成技术在奔流新闻创意生产中已屡试不爽。
得益于AI的加持,作品按期完成。发布当天在全网累计阅读量达600万+,云南IP网友分享心得:“闭着眼听n遍,眼里有画面,心里无他想……庆幸自己去过敦煌。”从最终呈现效果和评价反馈来看,AI确实为这部作品增色有加。与MV同步,奔流新闻还制作推出了纯AI生成画面的《敦煌颂》朗诵版。
当然,这种用新技术“快打”的策略,或许只是“救急”的一种辅助性讨巧之举,对于敦煌文化深层的高阶的表达,需要沉下心来的慢功夫。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奔流新闻坚守精品意识和长期主义,围绕丝绸之路(甘肃)文化创意传播中心建设与“推开甘肃的门”系列文化IP打造,从《敦煌妙音》到《蓝色敦煌》,再到《敦煌颂》,还有《欢迎你到敦煌来》《敦煌消息》等,用一部接一部“实打实”的创意作品,助力敦煌IP的深度挖掘与广度传播,持续为讲好敦煌故事、弘扬敦煌文化汇智聚力。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赵梓伊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柴立华
赵梓伊
奔流新闻记者 视频新闻
王夏菁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