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2小时前
“AI不是取代人类创作者,而是增强创作能力的工具。让我们以AI技术为笔,以文化传承为墨,共同书写敦煌文化再转化的崭新篇章!”在9月21日敦煌IP的文学艺术多元呈现论坛上,中国网络作家村运营总经理沈荣的发言掷地有声。
围绕“如何在AI时代下更好地推动敦煌文化再转化”这一主题,沈荣分享了中国网络作家村的思考与实践经验,为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敦煌之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突围
敦煌,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正面临着岁月侵蚀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石窟的脆弱性与游客访问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保护方式面临局限。
“让敦煌文化‘活’起来、‘走’出去,成为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沈荣指出,AI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决路径。从判别式、生成式走向协理式的AI技术,已经具备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能力,推动文化创作从“人写机传”迈向“人机共创、具身呈现”的新阶段。
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中国网络作家村自2017年在杭州成立以来,已汇聚唐家三少、南派三叔、蒋胜男等350位顶尖作家,形成了强大的创作集群。他们摸索出了一条通过数字技术和文学创作活化传统文化的新路子。
在人才培育方面,作家村构建了多层次培育体系:为“大神”级作家提供“安家计划”,免费提供“神仙居”工作室;面向潜力作家实施“大树计划”;通过“同心计划”推荐作家加入各级作协。这些举措确保了创作人才的持续涌现。
“我们计划组织作家们走进敦煌,感受大漠孤烟的壮阔,领略壁画艺术的精妙。”沈荣表示,这些亲身经历将成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在IP开发方面,作家村建立了“网络文学IP直通车”服务,在作品创作、项目孵化、宣传推广等环节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这一机制已推动项目合作99项,成交金额超16.41亿元,百余部作品通过IP转化改编为影视剧、动漫、手游等。
技术赋能:人机协同创作新范式
面对AI技术浪潮,作家村积极探索“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他们建设网络文学产业园区,引培“文化+科技”企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等技术。
在最新一期“IP直通车”活动中,作家村以竞赛形式挖掘AIGC在动画剧本、角色设计等领域的潜力,推动IP开发效率提升。“AI不是取代人类创作者,而是增强创作能力的工具。”沈荣强调,人类创作者将专注于情感表达、价值传递和艺术创新。
未来展望:构建文化数字新生态
站在AI时代的风口,沈荣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构建“人机协同”的文化创作新生态,让AI承担技术性工作,人类创作者专注于艺术创新;二是拓展“沉浸式体验”的文化传播新场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高保真的敦煌虚拟洞窟,开发交互式叙事产品;三是建立“文化数字资产”的价值实现新机制,让敦煌文化资源成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生产要素。
“AI时代的到来为我们重新发现、诠释和传播敦煌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沈荣表示,“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文明传承方式的深刻变革。”
技术浪潮奔涌而来,千年敦煌正借助AI技术重焕生机。当古老的壁画遇上最前沿的科技,当时空的界限被数字技术打破,人类文明传承正在书写崭新的篇章。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赵梓伊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梁秋燕
赵梓伊
奔流新闻记者 视频新闻
王夏菁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