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
                        39
                    
                
    
            奔流新闻10-31 20:42
在甘肃瓜州县,有一座与莫高窟并称为“姊妹窟”的艺术宝库——榆林窟,它静静伫立在祁连山余脉的榆林河谷两岸,用5200余平方米的壁画,呈现文明交融的印记。10月30日,“何以中国丨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瓜州县,在榆林窟聆听跨越千年的中国故事,感触朝代更迭中人们不变的信仰和生活的温度。




榆林窟的壁画,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在第2窟,西夏画师以青绿色调绘就水月观音,一南一北,一坐一仰,背景是碧波、新月、修竹与灵鸟。画师巧妙运用留白与对角线构图,让有限的壁面生出无限意境,仿佛白居易笔下“净渌水上,虚白光中”的诗意在此具象。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北侧观音像旁,一位僧人合十礼佛,身后跟着一位头戴金环、形貌如猴的行者,手牵一匹马——这正是比吴承恩《西游记》早三个世纪的“玄奘取经图”。在第3窟的《普贤变》中,同样出现玄奘与猴面行者合十祈祷的画面,暗示取经归来的场景。这些图像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扎根于真实历史:当年玄奘西行至瓜州,受阻于关隘,胡人石槃陀主动护送他出关,这段经历后来被民间演绎,最终成为《西游记》的源头之一。而“猴面行者”的形象,也可能源于“胡僧”与“猢狲”的音近与文化误读,折射出丝路之上多民族交往交融的日常。

如果说第2窟是信仰与传说的交汇,那么第3窟则是一幅鲜活的“西夏生活图鉴”。东壁八幅生产图,真实记录了锻铁、舂米、酿酒、犁耕等日常劳作场景。竖式双木扇风箱鼓风助燃,炉火熊熊;杠杆式踏碓舂谷,粮堆旁簸箕备置;灶上陶壶热气升腾,妇人持钵添柴;田间二牛抬杠,农人扬鞭赶犁……这些画面比《天工开物》早三四百年,却已将古代科技与生活智慧凝固于岩壁之上。画师以简洁有力的“铁线描”勾勒人物衣褶,构图对称,色彩清雅,既承唐风,又融入党项民族的质朴气质。


榆林窟的魅力,还在于其艺术的多元融合。第25窟中唐时期的《西方净土变》与《弥勒经变》,构图恢宏,色彩绚丽,延续盛唐气象;而西夏洞窟中,汉传佛教图像与藏传密教曼荼罗并存,党项、回鹘、蒙古等民族形象在供养人行列中交替出现,服饰、题记、风格各异,可见这片土地作为丝路要道的包容与开放。




如今,穿越千年时空,当AI技术尝试复原千年色彩与线条,榆林窟的壁画依然以最本真的方式回答着“何以中国”——它不在宏大叙事的口号里,而在玄奘西行的蹄印中,在铁匠炉膛的火光里,在农妇灶前的炊烟间,在画师笔下那抹穿越千年依然鲜亮的青金石蓝中。
在榆林窟,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历史的过往,更是未来的源头,千年也不是距离,而是对话的开始。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⑦|“无嘴”信使和中国邮政标志背后的秘密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⑥丨魏晋壁画砖,让千年文明“活”在课本里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⑤丨嘉峪关烤肉:魏晋人“认证”过的美味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③ | 骆驼城遗址:汉唐古城里的丝路遗韵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② 丨 祁连绝壁,艺术瑰宝诉说千年文明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张秀芸
图丨敦煌研究院提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刘杨
                    张秀芸
奔流新闻记者
                    点赞
                    
                        |
                        39
                    
                
网友36329
2025-11-04
👍👍👍
打扰了🙇♀️
2025-11-02
👍👍👍
网友760
2025-11-01
活动走进榆林窟,能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